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红网:政府官员应成“生态文明”忠实践行者与红网:正确政绩观的树立还得有强烈事业心的支撑汇编红网:政府官员应成“生态文明”忠实践行者生态文明体现的正是科学进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用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代表的话说,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因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的自然生态,原本有着自在自为的运行规律,可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及程度的深化,生物与环境的进展规律受到越来越大人为的负面影响。最近三百多年来的世界工业文明,由于强调的“战胜”和“索缺,从而导致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我国的总体环境形势同样“相当严峻”。中国如今面临工业、城市和农村三大污染。现在拉动 GDP 增长几乎都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如造纸、电力、化工、建材、冶金等等。四亿多城市人口呼吸不到洁净的空气,其中 1/3 的城市空气是严重污染。1.5 亿亩土地受到污染,其中一部分是重金属污染,很难恢复;农村的环保设施几乎等于零官方的数据也表明,XX 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 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 90%受到污染。每年 200 多万癌症病死者中,70%跟环境污染有关。其实,生态文明的理念已经开始在世界落地生根。比如,“生态城市”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提出,80 年代以来已被国际社会愈来愈广泛地接受。而“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 1983 年首先提出,1993 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9 月 28 日第 1 页 共 5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人民网)。然而,尽管“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等成了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竞相打出的招牌,可事实上却远远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和生态旅游。恰恰相反,在大拆大建的城建大跃进中,破坏了都市的原有自然生态和社会形态。行道树率先成了牺牲品,自然坑塘和湖泊被填平,被拆迁户从此远离了原有的人脉和文化系统。在大轰大隆的开发下,生态旅游资源受到掠夺性大破坏,名山胜水被切割的支离破裂,被远远超过负荷的旅游者压得喘不过气来。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必定会成为国家环保制度创新、政策引领、绿色 GDP 考核体制、以及绿色采购、信贷、证券、出口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