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小儿保留灌肠临床护理进展剖析VIP免费

小儿保留灌肠临床护理进展剖析_第1页
1/13
小儿保留灌肠临床护理进展剖析_第2页
2/13
小儿保留灌肠临床护理进展剖析_第3页
3/13
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摘要】综述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内容主要为肛管的改良、插入深度、灌肠液的选择及灌肠前后的体位安置等。以期对临床儿科护理工作起到促进和发展作用。【关键词】儿童;保留灌肠;护理;综述文献保留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由肠道供给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1]。保留灌肠作为一种临床护理技术和给药途径,因其操作简便,起效快,对患儿无伤害,越来越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及患儿、家长的欢迎。现就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儿科护理工作起到促进和发展作用。1 肛管的改良经临床应用发现,橡胶管存在以下缺点:①管径粗,插管阻力大,刺激性强,导致患儿疼痛而不配合造成插管失败。②管壁透明度小, 观察难度大。 ③管径粗致管腔内残留药液多,剂量难以精确。④反复使用,易致医院感染。鉴此,刘玉华等[2]研制出一种新型灌肠管,即用一次性输液管,剪掉针头, 用乙醇灯烤尾端片刻,使其黏合成钝圆形盲端,再在盲端剪3~4 个侧孔,孔直径2.0 mm ,消毒后即成;李翠萍等[3]用一次性头皮针剪去针头,接一次性注射器给小儿灌肠;陈玉敏[4]用一次性导尿管代替肛管给患儿灌肠;王爱英等[ 5]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给婴幼儿灌肠,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腹泻不止的患儿,陈海燕等[6]采用气囊导尿管为患儿灌肠,可以防止药液立即泻出,使药物在肠内保留一定时间。以上改良后的灌肠管均为硅胶管,管径细、质地软、前端圆滑、透明易观察、刺激性小,克服了传统橡胶管的缺点,减轻了患儿痛苦。2 灌肠管插入的深度小儿灌肠插入深度为7~10 cm [ 4],也有报道为10 ~12 cm [78]或 10 ~ 15 cm[910]。根据小儿直肠肛门局部解剖特点,10 岁以后增至成人长度,而乙状结肠变化不大,平均长度为38.0 cm 。刘敏等 [11]将 90 例 1~2 岁患儿随机分为三组,A 组(<10 cm)肛管前端仅达直肠,药液只能达到直肠下段,可直接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致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短,显效时间长,无效率为20.0% ;B 组(~15.0 cm) 肛管前端已达乙状结肠下段,单位时间内灌肠流入直肠的液量减少[12 ],避免了液体直接进入直肠引起排便反射,可使药液在乙状结肠内保留15 min 以上,显效时间短, 无效率降低 (16.6%) ;C 组 (~20 cm)肛管前端已达乙状结肠中段,因结肠容量大,引起便意的机会少,疗效高,无效率为零。说明肛管插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小儿保留灌肠临床护理进展剖析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