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预算会计发展的回顾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政府的职能和政府财务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显露出很多的不足和缺陷,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温家宝总理提出“整合行政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并将此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建立公共透明的预算制度提供全面、准确、完整、连续的反映政府财务报告、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为主的政府财务体系,对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一)我国政府预算会计发展的回顾长期以来,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是政府的职能,政府作为社会资源的掌握者和支配者,因为很多活动都是基于政治的目的,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很少计算成本。1994年后,我国政府成本增加幅度很大,在世界上,属于政府高成本的国家。国家财政收入的40%被用于全国行政事业的开支,在很多省份,行政事业的开支可以占到财政收入的65%,而县上的财政收入80%-90%花费在了行政事业上。我们需要的不但是一个廉洁的政府,也需要一个廉价的政府。为了让人们能够用精确化的成本和效益来分析评价政府的管理绩效,政府成本预算被提了出来。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整合行政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将此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对政府成本会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马文运是最早对政府成本进行研究的人员,“政府成本随着国家的演变而消长”这是1997年,马文运用政治学的国家理论和政治制度分析法得出的结论。2001年,何翔舟和周镇宏首次对政府成本的定义、特点、政府绩效等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使该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2005年,程丽娟对政治成本从制度经济学进行剖析的思路,为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2006年,王瑶发表了“政府导入会计初探”,这是第一篇单独介绍了政府成本会计的文章才,从成本会计导入的原因,作用以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等各方面将进行了论述,为政府导入成本会计系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二)我国现行预算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近几年来,我国对中央,地方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收支活动通过预算会计制度的形式进行核算、反应和监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这种预算会计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国政府职能,财政收入等各方面都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情况有了很大不同,随着政府职能部门暴漏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不断地显现,急需改革和完善。1.缺乏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体系政府核心部门对预算执行监控是通过政府会计的工作来进行的,准确、及时反映财政资金的去向是政府会计的工作职能。要进行好这项工作,全面、准及时地反映和提供政府性资金和资源运行整体会计信息,对政府性资金和资源运用的效果进行有效的分析,预算会计制度必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在我国,各个部门间的核算是按组织类别分别制定实施的,各个部门独立核算,很难反映政府部门财务状况的全貌,也就对政府的管理绩效很难评定。2.会计核算的内容无法反映公共财政需求我国在1998年开始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后,推行和实施了零基预算、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等公共财政建设改革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政府资金流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也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的过程中,除了预算会计反映的内容会增加外,对核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比如原来不用财政或者主管部门拨款给各预算单位的工资款、材料款等各种财政资金,现在经由财政部门按照相关规定直接拨入预定账户。行政事业单位所收到的财政资金同时体现出支出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或者非货币资产的增加,要反映这一类业务,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定制度就必须进行修改,同时对于这一资金流向的变化财政总预算也要进行核算并及时反映2003年,政府采购制度在《政府采购法》出台后得到全面推行,财政支出中政府采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在政府采购框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公车、公宴、公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