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区大满镇中心学校农村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策略的研究开 题 报 告课 题 负 责 人 朱兴高李兴昌负责人所在单位大满镇中心学校开题时间 2009年 4 月开 题 报 告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目的与意义。近年来,小学英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使人们更加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它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 英语作为语言交际的工具, 它的第一性是口语而不是书面表达, 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话, 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我校地处农村已开设英语教学6 年,在平时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同学不但课下不习惯说英语,有的甚至在课上也不愿意开口, 他们有的是因为怕出错紧张,有的是因为词汇量不足而不敢用英语来表达自己, 还有的则因为经常被老师忽视,而没有机会说英语。总之他们这些学生宁愿把自己当听众,也不参与课堂活动,他们习以为常, 甚至借此躲避课堂训练 ! 我校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口语课程,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然而客观地反思我们六年来的英语课堂, 也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主要体现在:1、课堂模式基本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不多,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 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教师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机械的语言训练上, 模仿→机械性操练→对话的模拟表演,这从形式上看是让学生运用新语言交际, 实际只是背诵课文, 学生真正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说”英语的机会比较少;3、由于课堂思维含量低,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影响了课堂学习效果;4、纵观农村四个年级,从三、四、五年级到六年级,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口语训练没有系统目标,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缺乏梯度。 我们调查发现, 一旦离开课本,学生就成了“哑巴”,他们不能自如地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述。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 ) 、重要观点。如何在小学这一阶段让学生既能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口语能力。 本课题试图就此加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