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型铜矿与矽卡岩型铜矿共生因素分析 铜矿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紧缺矿种之一,斑岩型铜矿和矽卡岩型铜矿又是我国铜金属的重要来源。斑岩型铜矿占总储量的4 5 %,矽卡岩型铜矿占总储量的2 1 %。目前在我国发现的斑岩型铜矿虽然规模较大,但品位较低,而矽卡岩型铜矿品位较高,但多数为中小型矿床。在特定的条件下,斑岩型铜矿与矽卡岩型铜矿存在着一定的共生关系,形成特定的成矿系列,这样的矿床可以为斑岩型铜矿床提高品位,为矽卡岩型铜矿床扩大规模。研究斑岩型铜矿与矽卡岩型铜矿的共生因素,也可以为原有矿区发现新矿体提供一些依据。下面就斑岩型铜矿与矽卡岩型铜矿的共生因素及找矿意义进行一下分析。 1 .共生的条件 1 .1 成矿时代 两种矿体的形成时代都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斑岩型铜矿东部成岩成矿时代以燕山期为主,如位于环太平洋西带外带的赣东大断裂西北侧的德兴超大型斑岩铜矿成岩成矿时代为199~112Ma;北部地区成岩成矿时代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如位于大兴安岭隆起带与松辽沉降带衔接部位的黑龙江多宝山斑岩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为292~245Ma;西南部地区成岩成矿时代以喜马拉雅期为主,如西藏东部地区玉龙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为55~35Ma。矽卡岩型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主要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其次是印支期、海西期。矿化集中于 1 7 0~110Ma,其次为110~70Ma。 1.2 岩浆岩条件 形成斑岩型铜矿与矽卡岩型铜矿的岩浆岩条件非常近似,都是以中酸性岩浆岩为主,与成矿有关的是钙碱性系列岩浆岩,主要有花岗岩或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或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岩或石英二长斑岩等。岩体化学成分中K、Na 含量明显偏高,如果 K2O>Na2O 则多形成斑岩型矿体。 就岩体的产状与规模而言,一般侵位到中深到浅成条件下的中小型侵入体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岩体出露规模大多数<10km2。 1.3 围岩条件 斑岩型铜矿的围岩性质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围岩为硅铝质岩石,矿化在岩体顶部集中,围岩裂隙发育,含矿热液进入围岩形成矿化,如德兴斑岩型铜矿床;二是围岩为碳酸盐岩石,如多宝山斑岩铜矿床。 对矽卡岩型铜矿床的形成最有利的围岩是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以其化学性质活泼、脆性较大、特别是硅化后易破碎,渗透性强和富含 CaO 或MgO 而易被交代,易形成矽卡岩型铜矿,凝灰岩、安山岩等火山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形成矽卡岩型铜矿床。 可见,如果围岩是碳酸盐类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