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研讨会讲话[精选五篇] 同性恋的中国处境——在上海性与法律研讨会上的讲话 贺卫方【学科分类】 法律社会学【写作年份】 2007 年【正文】 尊敬的各位女士们、先生们,这节由我来主持,大家看到的日程表上,本来是由陆志安教授主持的,但是他下午有安排不能来。因为陆教授是法学教授,所以会议的组织者找另外的法律学者来主持,我很荣幸地被选中。从事法律工作的人热衷于规则,比如说遵循先例、传统,所以今天的讨论也遵循柯比大法官所树立的先例,谁要发言,请把自己的名牌竖起来。我是北大法学院的教授,在这之前对性的问题没有任何研究,因此参加这次会议对我来说真的是很好地学习机会,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组织者告诉大家,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对于我的人生来说,今天也是里程碑的事件,我看到了以前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被刻意隐瞒的事情,当然也是由于研究领域的差异而甚少了解的事情。 因为不再有机会发言,作为主持人,我得到许可,可以先从一个外行的视角简要地谈一下自己对于会议主题的看法。中国在涉及到同性恋或者同性婚问题上面,有非常大的障碍,第一个是家族主义的社会传统仍然是今天的现实。历史上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不孝的行为很多,比如说没有孩子,没有人继承地位、姓氏,这是最严重的事项。也许上午有哪位朋友的发言可能过多强调了在上海的城市里面,让人乐观的景象,像孙中欣教授在发言中告诉我们上海的情况,上海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却是不太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我们到农村看看,同性恋者生活在农村,不想要孩子,也不大可能收养孩子。一个在农村社区里不能繁衍自己后代的结合是会遭遇极大的社会压力的。 第二个中国非常特殊的问题,在中国我们有计划生育政策,这个政策使得城市里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而且国家千方百计减少人口。从减少人口的国策讲,政府应该非常高兴看到同性的婚姻,因为他们不会再生产孩子。但是上午的时候葛维宝教授提醒我注意,一个孩子的政策可能产生另外的问题,那就是正因为有一个孩子,所以要求在往下传递自己的家族血脉的热情,其强烈程度会大大加强。的确,这里会出现国家与家庭或者家族之间的冲突。过去有五个孩子,一个不传代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只有一个孩子,我相信父母亲属对于孩子的同性恋会产生更大的焦虑。 第三个中国非常特殊——至少比起美国或者澳大利亚非常特殊——的一点,我认为文化的多元性不够,更严格地说是主导文化过于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