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高考改革为何总走回头路 作者:《中国青年报》 新年前夕,2010 年广东高考报名工作结束。尽管还未举行,但这次高考注定要在高考史上留下一笔:2010 年,广东将实行新的高考方案。实行了11 年的X 科考试,退出了历史舞台。 除了广东的师生,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一变化,更无从知晓这意味着什么。但只要翻翻高考恢复32 年来的改革历程,就会明白,广东这次调整高考科目,实质上是宣告了被教育界寄予厚望的“3+X ”科目设置改革的终结,高考基本上又回到了文理科各考6 门的“大文大理”时代。 当然,教育部门不会作出这样的宣告,甚至还会否认这一结论,称现在的高考还是“3+X ”模式。现在各地普遍实行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高考模式的确还挂着“3+X ”的外衣,但其实质早已背离了“3+X ”科目设置改革的宗旨。 1999 年2 月,教育部推出“3+X ”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当年先在广东试行,之后试点范围逐步扩大,2002 年起在全国普遍实行。本着“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三项原则而推进的这项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X ”科目。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中这样解释“X ”科目:“X ”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6 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等学校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 有人评价,这个方案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高校和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科目。但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省份都选择了“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所谓综合,不过只是3 门课程的拼盘而已。 只有广东和河南采用过改革设计者最推崇的“3+大综合+1”的方案,但河南只实行了3 年便改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据中国青年报当时的报道说,虽然教育部门和教师都认为“大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生偏科,但客观上加重了学生负担,9 门课程都要考,各科老师都想方设法挤占学生的时间。 此后,改革先锋广东一直孤独地扛着“3+X ”的大旗,但2007 年,该省也最终放弃了“大综合”,改为“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随着2009 年高考的结束,在一片批评声中,被认为最能突出个性的“X ”科走到了终点。 现在35 岁以上参加过高考的人可能都还记得当年的高考科目,文科考6 门,理科考7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