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尔的芦苇地执教:张冬颖时间地点: 2011 年 9 月,吉林省长春市授课对象: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三年级学生情况说明:吉林省高三高考研讨会观摩课课文类型:高三拓展阅读课(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堂实录:师:我们经常会说:人生有三种境界,即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审美的境界。我们如果结合高三的语文教学实际,我们也可以把它分为三种境界,即:娴于做题的技能之境;乐于读书的兴趣之境;理性沉思的自由之境。而最后一种境界则反映了人的精神上极大自由,是人的能动性的全部体现。它反映了我们毕生追求的理性自觉和学术自觉。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家这种“感受的自觉,思考的自觉,学术的自觉”。师:哪位同学能结合自己的课前预习,简单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生:《帕斯卡尔的芦苇地》是一篇文化散文,这篇文章文笔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有很强的思想性,它启示人们要对人生进行反思。第一板块:培养感受的自觉师:我们这节课的流程分为三个板块,即培养“感受的自觉,思考的自觉,学术的自觉”。针对第一板块培养“感受的自觉”这种意识,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感受的自觉呢?生:我觉得感受的自觉首先要学会感受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心灵的声音。师:说得好,还有吗?生:我觉得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也要认真地感受群体的意识,情感和文化。生:现在人类对自然伤害很大,我们也要用心听听自然的真实声音,感受自然的心跳。生:我们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方化,我们要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师:几名同学说得很好。感受自己,感受群体,感受自然,感受文化,这些正是一个心灵丰富的人所应该用心去体会和解读的。下面,我们结合外国的两幅油画,一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的《失乐园》,一幅是法国雕塑家罗丹的青铜雕塑作品《思想者》 ,请同学们感受这两幅作品的内涵。生:米开朗基罗的《失乐园》从情节上来看,应该是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我感觉画面上的主人公表情似乎很矛盾,似乎有不舍,也有坚决。师:有道理,感觉主人公因为拥有了智慧而失去了乐园并未太过于痛苦。生:法国雕塑家罗丹的青铜雕塑作品《思想者》原是为纪念意大利诗人但丁而雕刻的,“思想者” 是坐在地狱的门口,俯视着地狱中的人们。感觉到他的痛苦和心灵所受的巨大煎熬。师:同学们感受得很好,同学们是否发现在这两作品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智慧。智慧是人类命运发生转变的契机,也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