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代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年一度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是人大代表履行职权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平台。总体而言,长期以来,地方人代会在地方政权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会前准备、会中审议、会后落实等运行程序逐步规范完善,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但勿庸讳言,一些地方人代会会议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些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会前准备不足。目前,地方各级人代会大部分安排在年初召开,由于时间仓促,一些准备工作刚刚展开,还未理出头绪,就急忙举行人代会,只能是疲于应付;加之新年刚过,上年财政经济计划完成数据一时统计不出来,下年的预算和计划指标又把握不准,提交上会的材料变数较大,难以事先审查,不能为人代会审议决策提供客观真实和可靠翔实的依据。有的会前不组织代表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不倾听民声,不征求民意,提交会议的报告和材料闭门造车,既不回应社会关切,又不顺应民意,追求的仅是华丽的词藻,“假、大、空”;有的临近开会才仓促上阵,通知有关人员,结果只能是忙乱无序,没有章法。二是人员到会不齐。召开人代会,本是区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很庄严、很神圣。按理说,一般一年一次人代会,作为人大代表应积极参加;“一府两院”和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应自觉列席会议。可实际上,在一些地方人员到会不齐,代表到会率时高时低。有的出、列席代表“两头(开、闭幕)到一到,中间往回跑”,你开你的大会,他忙他的事。虽然召开全体会议时的到会率情况尚好,但在分组讨论时往往出现“首次讨论像模像样,二次讨论三三两两的情况”。三是讨论发言不够认真。由于代表原所处地位和知政情况不同,听审报告难以深入,抓不住重点和要害。在分组讨论中,往往表现为领导代表发言滔滔不绝——说不完;行业代表发言三句不离本行——面太窄;基层代表发言三言两语就打住——第1页共5页无话说。有的缺乏从宏观上审时度势去审议,而是说来说去话小局;有的凭电视上看的、老婆孩子说的、单位同志议的话题论短长,局限在浅层次上议大事;还有的则是套话多、好话多、空话多、废话多,凭功摆好头头是道,提起建议一头雾水,如此种种,当然使审议质量难以提高。四是代表议案、意见少。一方面会前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查少、征集议案少,会上不会写或写不出像样的议案;另一方面为了图省事、怕麻烦,一些市、县级人代会干脆直接就不列议案,有议案的也全部作为批评和意见、建议处理。致使在一些地方,出现议案和批评意见越来越少,有的甚至是0议案这种非正常现象。五是会议质量不高。目前市县两级人代会仅仅满足于听听报告、审批决议,过程序了结事。从形式上看严肃有余,开法不活;从内容上看,程序性的多,实质性的少;法律赋予县级以上人代会的十五项职权行使的很不到位,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罢免等手段很少用过,一个模式和套路走到黑,社会关注度不高,表面上看似庄严神圣,实则是走走过场,效果不佳。之所以会产生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会议安排不合理,舆论导向不正确。近年来有的地方为了节省开支、简单省事等原因,往往以改进会风、反对“四风”为由把人代会会期一压再压,少数乡镇人代会甚至是“一天会议半天开,读完报告就散会”,造成会议期间连把所有议程依法定程序过一遍都相当紧张,更没有时间去安排充分酝酿和开展民主审议;有的地方不是把主要精力用来思考如何依照法律程序、组织开好人代会上,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安排代表吃好住好和传达领导讲话上,导向有偏差;还有一些人常常把人大看作是中看不中用的“橡皮图章”,认为召开每年一度的人代会只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因而造成了一些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敷衍了事图应付。二是少数代表认识不高,素质较低。一些代表由于政治理论、法律与政策水平不高和宏观知政度低,加之学习培训未能及时跟上,不知该如何在人大会上为民代言、履职尽责。既提第2页共5页不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也难以在会中有的放矢地讨论审议,成为聋子的耳朵“样子货”;还有一些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