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梅毒定义新生儿梅毒又称先天性梅毒,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所致的感染.病理病因传染源传染源是现症梅毒患者及隐性梅毒孕妇。梅毒螺旋体可通过完整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体内。早期梅毒皮肤黏膜损害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有很强的传染性,随着病程的进展传染性越来越小,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受染的情况较少见。传播途径胎盘途径是先天性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梅毒螺旋体可以在妊娠4个月后由于绒毛膜细胞滋养层的萎缩,通过胎盘使胎儿受染。近几年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梅毒螺旋体在妊娠早、中、晚期均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临床表现胎儿期表现:先天性梅毒在胎儿期可表现为肝脏肿大,胎盘增厚,胎儿水肿,宫内生长迟缓,非免疫性溶血,早产,死胎等。临床表现出生后表现1.早期先天梅毒(1)一般表现:严重时出生时可早产,出现肝脾肿大,全身皮损、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表现;也有出生时表现正常或仅有低出生体重,在生后3周左右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营养差,体重不增,消瘦、反应低下,皮肤皱褶、老人貌,发热、贫血、病理性黄疸、血小板减少等表现。临床表现出生后表现1.早期先天梅毒(2)皮疹:①斑疹(玫瑰疹):多见于肢端掌跖部,呈深红色或铜红色。在口周、唇周和肛周者常呈放射状糜烂愈合后形成特征性的放射状瘢痕具有诊断意义。②丘疹性梅毒疹: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临床表现出生后表现1.早期先天梅毒(2)皮疹:③扁平湿疣型:是丘疹性梅毒疹发生于潮湿易磨损部位融合而成的特殊形态,多见于肛周和外生殖器部位,稍高出皮面,界限清楚,可有糜烂及渗出物,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④梅毒性天疱疮较常见,多在掌跖部发生豌豆大小脓疱,基底呈暗红色或铜红色破溃后糜烂,有特征性临床表现(3)鼻炎:梅毒性鼻炎在黏膜损害中最常见,可见鼻黏膜肥厚、肿胀,有浆液性或脓血性分泌物及结痂,致鼻腔狭窄、堵塞,患儿呼吸及吸吮困难,为先天性梅毒的特征之一。严重者可使鼻骨和鼻软骨受损致鼻根下陷形成马鞍鼻。(4)骨骼损害:以骨、软骨炎及骨膜炎最常见,骨髓炎及骨膜炎引起肢体剧烈疼痛而使肢体呈假性瘫痪。(5)其他:肝脾肿大、病理性黄疸和全身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出生后表现2.晚期先天梅毒晚期先天梅毒表现在新生儿期较少见,多发生于2岁以后,最常发生于7~15岁。可分为2组:(1)永久性标记(2)活动性损害临床表现(1)永久性标记:为早期(包括在母亲子宫内)或晚期病变对身体发育造成的损害所遗留,已无活动性,但具有特征性,如前额圆凸、佩刀胫(胫骨中部前缘骨膜增厚)特征性的郝秦生齿(Hutchinson齿,上切牙下缘狭窄有半月形凹陷)、桑葚齿、马鞍鼻、口腔周围放射状皲裂和瘢痕、锁胸骨关节质肥厚及视网膜炎等。临床表现(2)活动性损害:具有活动性损害所致的临床表现,包括实质性角膜炎(单侧/双侧角膜深在性浸润,角膜混浊,影响视力)、神经性耳聋、脑脊液异常变化、肝脾肿大、关节积水、骨膜炎、指炎及皮肤黏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在早期较少见,可有脑膜脑炎或脑积水,脑脊液中细胞数增多,蛋白升高,梅毒血清反应阳性。晚期神经梅毒罕见诊断检查和治疗方案•诊断检查:主要根据母亲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坚持。确诊可根据:①取胎盘、羊水、皮损等易感染部位标本,在视野显微镜下找梅毒螺旋体。②性病研究实验室(VDRL)试验:简便、快速、敏感性极高,但有假阳性,可作为筛查试验。③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特异性强,常用于确诊。•治疗方案:首选青霉素,每次5万U/kg,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共7天,以后改为每8小时1次,共10—14天,或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每日5万U/kg肌注共10—14天,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每日15mg/kg,连用12—15日,口服或注射,疗程结束后应在2、4、6、9、12个月时追踪监测VDRL试验,直至其滴度持续下降或呈阴性。预后先天梅毒(胎传梅毒)是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血源途径感染所致,常有较严重的内脏损害,对婴儿的健康影响很大,病死率也高。如涉及神经系统可留有慢性脑膜炎、痉挛性瘫痪、惊厥、智力低下、耳聋及视神经萎缩等后遗症。早期先天病变较后天梅毒为重,脑膜血管神经梅毒多见,可引起抽搐、智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