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们,这两天我们重读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读这本书吗?预设 1:喜欢。2:不喜欢。3:开始不喜欢,读着读着觉得喜欢。可能的理由:由于有些地方读不懂,枯燥。不像小说那样有波折引人的情节。由于这本回想录当中写到诸多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事,富有童真童趣,他还和我们同样不喜欢读书,读《朝花夕拾》让我们理解了一种不同的鲁迅,读来很亲切。由于书中写了诸多人,有些地方读来让人感动有些地方又较好笑。……如果有学生说,不好看,枯燥,请其它同窗来协助他,给他某些建议,提起对他这本书的阅读爱好。预设 1:如果你觉得枯燥,你能够选择某些内容好懂的篇目先看,也是写人写事的,例如《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等。2:读散文和读小说的心态应当不同,你不能将目光只放在波折动人的情节上,要看到散文中的理智和情感,这对我们的成长会有很有协助。3:你静下心来看,会看到鲁迅先生的幽默,让你忍俊不禁,也会看到辛辣的挖苦,入木三分。4: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还写了诸多民间风俗,尚有鬼怪,很故意思。小结:看来,同窗们读得相称认真,也很有收获,完全能够做半个老师了。从几位同窗的建议中可见,认真看的同窗基本上对全书的内容有了一种感性的认识,对鲁迅先生在书中流露出来的某些感情也有了比较深刻的感受,甚至已经触及到了散文阅读的核心,非常值得表彰。《朝花夕拾》小引中这样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可见这十篇都是回想性的文章。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能够理解为记忆中的细节或许与事实有出入,但更多的是在写作的时候增加了中年鲁迅的主观色彩:既在回想中有品味,也有自己现实的认识和评判。换言之,你既要看到回想中那些人、事、物,也要看到作者对这些态度和情感。接下来,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这十篇题名。你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所得,大致地给这些内容梳理出一种线索来吗?目的:发现前七篇都是他童少年在家乡绍兴的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琐记》过渡到南京求学的经历,《藤野先生》写在日本求学的经历,以及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范爱农》则是日本回国到绍兴教书的侧记。(这个过程可能很容易,可能很难达成我因此想的。如果容易自然就过去,如果学生不能发现,则引导:想想书中内容,鲁迅先生是杂乱无章地回想吗?这些篇章虽各自独立,但是是不是次序能够任意编排呢?梳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