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大面积混凝土质量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主要措施1)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以降低水泥水化所产生的热量2)充分利用混凝土的中后期强度,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3)严格控制集料的级配及其含泥量。4)选用合适的缓凝、减水等外加剂,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5)控制好混凝土坍落度,不宜过大,一般在120±20mm 即可。采取分层浇筑混凝土,减少施工中出现裂缝的可能性。(1)全面分层: (2)分段分层: (3)斜面分层: (1)混凝土的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间、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室外最低气温之间的差值均应小于 20℃; (2)混凝土拆模时,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中心温度之间、表面温度与外界气温之间的温差不超过20℃。(3)采用内部降温法来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4)保温法保持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小于20℃。控制基坑变形的主要方法:(1)增加围护结构和支撑的刚度;(2)增加围护结构的人土深度;(3)加固基坑内被动区土体。(4)减小每次开挖围护结构处土体的尺寸和开挖支撑时间;(5)通过调整围护结构深度和降水井布置来控制降水对环境变形的影响。坑底稳定控制1.加深围护结构入土深度、坑底土体加固、坑内井点降水等措施。2.适时施作底板结构。基坑护坡措施:(1)叠放砂包或土袋(2)水泥抹面 (3)挂网喷浆或混凝土(4)其他措施:包括锚杆喷射混凝土护面、塑料膜或土工织物覆盖坡面等。基坑开挖安全技术措施1.基坑边坡和支护结构的确定方法2.尽量减少基坑坡顶荷载3.做好降水措施,确保基坑开挖期间的稳定 4.控制好边坡5.严格按设计要求开挖和支护井点降水基坑(槽)宽度小于6m 且降水深度不超过6m 时,可采用单排井点,布置在地下水上游一侧;当基坑(槽)宽度大于 6m 或土质不良,渗透系数较大时,宜采用双排井点,布置在基坑(槽)的两侧,当基坑面积较大时,宜采用环形井点。挖土运输设备出入道可不封闭,间距可达4m,一般留在地下水下游方向。必须将滤水管埋入含水层内,并且比挖基坑(沟、槽)底深0. 9~1. 2m。3.井点管距坑壁不应小于1. 0~1. 5m,距离太小,易漏气。井点间距一般为0.8~1. 6m。灌注桩施工灌注桩施工2.混凝土具备良好的和易性,坍落度宜为180~220mm。(1) 导管内壁应光滑圆顺,直径宜为20~30cm,节长宜为 2m。5.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0~500mm; 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灌注面以下不应少于1m;导管埋人混凝土深度宜为2~6m。6.灌注水下混凝土必须连续施工,并应控制提拔导管速度,严禁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