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教师姓名:课题:跷跷板教学时间:教学目的: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教学难点: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个办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看轻重:(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爱好吗? (2)师:大家观察讲台前的同窗,你发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教师出示课题) (3)师:根据你们刚刚获得的经验,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二)掂一掂:⑴ 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个盒子。猜猜哪个轻,哪个重?⑵ 让学生自由猜想。⑶ 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刚的猜想。你想对同窗们说点什么?生:我想告诉同窗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⑷ 教师小结:⑸ 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办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三)称一称:(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种苹果和一种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同)(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同,终究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平)用它来称一称就懂得了。(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精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四)练一练:(1)第 23 页第 1 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毕。(2)第 23 页第 2 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懂得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五)小结:师:这节课上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