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版药典变更解读——微生物相关分析质检中心微生物组2020年05月涉及内容药典三部:•生物制品通则:《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总论:《微生态活菌制品总论》(变更)通则•1101《无菌检查法》(变更)•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1106《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1107《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3605《细菌生化反应培养基》•1421《灭菌法》•9202《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指导原则》•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9204《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变更)•9205《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变更)通则新增•灭菌用生物指示剂指导原则(新增)•生物指示剂耐受性检查法指导原则(新增)•细菌DNA特征序列鉴定法(新增)一、《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菌毒种,系指直接用于制造和检定生物制品的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或病毒等•生产和检定用菌毒种,来源途径应合法,并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微生物检测用菌来源:CMCC: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CICC: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TCC:美国微生物菌株保藏中心•生物制品生产用菌毒种应采用种子批系统。每批主种子批和工作种子批均应按各论要求保管、检定和使用。•菌毒种的传代及检定实验室应符合国家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各生产单位质量管理部门对本单位的菌毒种施行统一管理。•保管菌毒种应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建立详细的总账及分类账。收到菌毒种后应立即进行编号登记,详细记录菌毒种的学名、株名、历史、来源、特性、用途、批号、传代冻干日期和数量。在保管过程中,凡传代、冻干及分发,记录均应清晰,可追溯,并定期核对库存数量。•收到菌毒种后一般应及时进行检定。用培养基保存的菌种应立即检定生产用菌毒种应按各论要求进行检定销毁四类菌毒种须经单位领导批准。销毁后应在账上注销,作出专项记录,写明销毁原因、方式和日期。二、微生态活菌制品总论•微生态活菌制品必须由非致病的活细菌组成,无论在生产过程、制品贮存和使用期间均应保持稳定的活菌状态。它可由一株、多株或几种细菌制成单价或多价联合制剂。根据其不同的使用途径和方法可制备成片剂、胶囊颗粒剂或散剂等多种剂型。基本要求:微生态活菌制品的制备方法、工艺应能保证成品含有足够的活菌数量,保持其稳定性,同时应防止外源因子的污染。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材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的有关要求。生产用菌种生产用菌种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有关规定•名称及来源;•种子批的建立:三级种子批应分别冻干,置适宜温度保存;种子批传代应限定传代次数,原始种子批和主种子批启开后传代次数不得超过10代,工作种子批启开后至发酵培养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生产用菌种•种子批的检定:应依据最新版伯杰氏细菌系统鉴定手册和伯杰氏细菌命名手册的有关规定进行,形态、生长代谢特性检查。原始种子或主种子还应做遗传特性和抗生素敏感性等检查。三级种子批常规检查包括以下3项:(1)培养特性及染色镜检;(2)生化反应;(3)毒性试验•原始种子或主种子批还需进行以下检查(1)细菌代谢产物——脂肪酸测定(2)遗传特性分析(3)抗生素敏感性试验(4)稳定性试验生产用菌种原始种子和主种子应冻干保存于8℃以下,工作种子应置于适宜温度保存检定•微生态活菌制品质量检定应包括菌粉检定、半成品检定和成品检定菌粉检定1.外观2.目的菌检查取少量菌粉加入适量灭菌生理氯化钠溶液或其他适宜稀释液后,涂布在适宜琼脂平皿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其培养物的生长特性和染色镜检的特征应符合生产用菌种特征。3.杂菌检查方法和结果判断见本总论附录3。如不符合规定应废弃。4.干燥失重5.活菌数测定测定每克菌粉中含有的活菌数量。方法见本总论附录2。半成品的检定•半成品须做杂菌检查,根据用药途径确定杂菌检查的质控指标。方法和结果判断见本总论附录3。成品检定1.鉴别试验检查成品中所含的目的菌是否符合生产用菌种的特性。即按上述“种子批的检定”方法进行生长特性、染色镜检和生化反应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