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第一节 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和进展一、国际货币制度的涵义国际货币制度是指法律规范国与国之间金融关系的有关法则、规定及协议的全部框架,或者说,它是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所确定的原则,所实行的措施,所建立的组织形式。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国际交往中使用什么样的货币—金币还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2)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安排,是钉住某一货币,还是允许汇率随市场供求自由变动;(3)各国外汇收支不平衡如何进行调节,在这三个内容中,国际本位货币的选择——黄金还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是最根本的,它决定着国际货币制度的性质和运作特点。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促使国际生产与分配的基本经济过程尽可能顺利而有效的运行。一个理想而有组织的国际货币制度,可以促成世界各国劳动力的有效分工,充分运用,以达到世界生产总值的极大化,并使全部生产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分配处于最能被接受的状态。国际货币制度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汇率伸缩性或僵硬程度,国际货币制度可以分为:永久性的固定汇率制、可调整的固定平价汇率制、宽幅波动汇率制、爬行钉住汇率制、管理浮动汇率制和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按国际储备资产的性质,国际货币制度可分为:纯商品本位制,即所有储备都是商品储备,如金本位制;纯信用本位制,即所有储备都是信用储备,如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混合本位制,即储备是由商品与信用储备混合而成,如金汇兑本位制。按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国际上的习惯称谓,国际货币制度大体可分为金本位制、全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制(美元本位制)以及当前的管理浮动汇率体制。二、国际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是在英国、拉丁货币联盟(含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荷兰、若干北欧国家及德国和美国实行国内金本位的基础上于形成的,它盛行于 19 世纪 70 年代至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一)金本位制度的特征1.金本位条件下的固定汇率制 汇率波动幅度很小的汇率制度即为固定汇率制。在金本位制下,每对货币汇率的法定平价决定于它们之间的铸币平价,市场汇率的波动以黄金输送点为界限。黄金输送点和铸币平价之间的差异决定于黄金在国家间运输的各种费用。 在金本位制下,汇率的波动幅度是自动而不是靠人为措施维持的。只要外汇市场上汇率超过了黄金输出点,如美元/英镑汇率>2.4144,在外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