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将成为主流 (纸媒)记者不用去现场,现在跑现场的大都是互联网媒体。――我去,是什么现场?哪个新闻现场跑的都是互联网媒体?我怎么没看到,天津港爆炸事故的现场,长江沉船事故的现场,两会报道的现场,还是偷拍明星离婚后表情的现场?说“现在跑现场的大都是互联网媒体”,好,那 2015 年有几条牛逼的新闻是网络媒体原创生产的? 身在互联网,整天接触互联网人士,活在互联网信息的轰炸中,就以为互联网代表一切了。其实并非如此,上网人数虽然多,但相比不上网的人,上网者并不占多数。多数人不上网,上网的人多数不说话,很多人也不相信“网上消息”。互联网在技术远没有形成信息覆盖,在新闻生产上更是处于外围角色。 在坐的同龄人都经历过听音乐方式变化,从前是,只能听现场演唱,到唱片,磁带,cd,最后是数码 MP3,到现在大多数电子产品都有听歌的功能,但是大家都听数码音乐么?没有因为喜欢音乐不一样的情调,而听唱片和 cd 的么?是!人数较少,但是没有么?替代了么?大有人在吧,我相信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的人,数码音乐那么多现场的无损录制,有真正的现场氛围么?没有!!读书,在于一个安静的时间,一盏灯或暖暖的阳光,咖啡,一页一页触摸这富有质感的纸张,感受因为阅读而慢慢变薄的成就感,那一分感觉!替代的了么?只要有人喜欢这种感觉,那么纸质书就是无可替代! 有些中老年用户还喜欢纸媒,但是太小众了。――我去,且不说喜欢纸媒的远不只是中老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他竟然说一个老龄化社会中的中老年用户是“小众”。 不讲理的人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爱用比喻,在运用比喻中混淆概念和回避论证责任。只看到王总在一个个比喻和类比中游走,一会儿将新旧媒体关系比成“钢笔与电脑”,一会类比京剧,一会比成“赶马车和开飞机的”,一会比成“水与油”,却看不到拿出什么硬论据,看不到明晰的逻辑链条。反正什么比喻有利于自己就用那个比喻,管它是不是符合概念的同一性和逻辑的一致性。比喻是一种修辞,并不具备论证功能,严肃问题的讨论是慎用比喻的,换一个比喻就可以将一个比喻推翻。 纸媒确实面临危机,但并非没有未来 与纸质书相比,电子书低碳、环保,且成本低,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电子书节省了纸张,减轻了地球的负担,实现了零树木砍伐,相比较而言,更加环保低碳。有资料显示,生产 1吨书写、印刷文字的纸张要用掉 2 0 多棵树龄在 2 0 至 4 0 年的树木,需要消耗净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