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研究+”:打通教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VIP免费

“研究+”:打通教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_第1页
1/7
“研究+”:打通教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_第2页
2/7
“研究+”:打通教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_第3页
3/7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讨论+”:打通教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讨论+”:打通教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小学教育的科研成果特别是教学成果,因由人民政府颁奖而重量倍加。但是一些成果止于获奖、止于本校,获奖成为一个个醒目的“标签”,而成果从此束之高阁。当下,中小学教科研成果获奖之后如何推广运用,进而转化为教育教学生产力,已经成为各地教科研管理的“难题”。 教科研成果“止于获奖”背后的原因 20XX 年 9 月,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揭晓,温州市一举获得 7项一等奖、14 项二等奖。同想从前几届所获得的成果,除会议推广外,真正形成广泛运用与成果转化的风毛麟角。获奖以后怎么办?温州市教科研部门组织人员对教科研成果推广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最后揭秘了教科研成果为何“止于获奖”。 成果持有者即成果的“供给侧”认为,获得教学成果奖已是最高荣誉,已达“顶峰”,要进行推广与转化,则需要更多的后续投入,比如对成果的价值评估、成果操作要素的分解以及理论的深度提炼等“再讨论”。在当前对课题讨论评估还存在重“量”轻“质”的背景下,许多讨论者会选择另起炉灶,而放弃已有成果的深化与转化。由此,若对成果予以推广,需要外部环境给予“再出发”的动力引擎。 而在成果的应用方即“需求侧”这边,有的认为来自实践的教学成果,高超不到哪儿,不值得应用;有的虽有“取经”的诚心,却又担心借鉴来的成果摆脱不了“赝品”的标签。在这样的科研习惯和心态之下,很多学校选择“另立门户”,放弃应用讨论,更不同意“被推广”;也有的渴慕一种来自实践接地气的课题成果,但又找不到供给侧的“门路”。由此,对于“需求侧”的选择与引导,需要一定的机制。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长期以来,教科研管理重获奖、轻推广.常态的教科研管理基本上是在课题立项与论证、中期指导、结题与成果评选三个环节上发力,似乎已经成了教科研的“老三篇”,于是课题讨论的管理路径逐渐被程式化。通常的推广形式,如会议推广、文本推广等,停留于“吹风”,虽有提升影响力的作用,但真正的转化效果不佳。优秀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而惠及更多的学校,恰恰是优秀成果的价值所在,因而成果的推广应用环节被喻为“最后一公里”。管理缺少基于“供”“需”诉求的基本推断和深化机制,难以实现“供”“需”双赢。 “讨论+管理”:破解推广应用的“秘籍”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在广泛的调查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研究+”:打通教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