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时明月汉时关” 吴华山 唐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名作,尤其是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古今不知有多少为人之点赞。我每每读之,总想从中找到一点领悟,找到一点,对自己诗词创作有所启示的东西。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实则这首诗之妙,不单纯是语言上的互文。妙在何处?读者读了这首诗之后,自然而然会思索,秦、汉、月、关,写的是什么?写出了多少?为什么这样写?这首诗自始至终,是带着十分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来写的。从秦至汉,从明月至边关,从历史到现在,从边关至内地,从生离至死别,写的都是从军边塞、驰骋疆场的将领和战士。意态雄健,情思悱恻,一幅苍茫雄浑的意境。字面上我们读到的虽然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能够想象得到的却是从秦至汉为守护边塞拼死战斗从未见到归还的远征人。故而这首诗读来,深感其中的人情味、社会生活味。由于写的不只是作者自己所处的时代,而是写了近千年的历史变换,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依旧战事不断,征人未还。于是,眼前的战争扩大为世代的战争,战争造成的悲剧便带有永恒的意义。诗人反战与渴望和平之意,虽在言外,而情在言中。黄生《唐诗摘抄》云:“中晚(唐)绝句涉言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情味胜故。”这样的“情味胜”的抒情方式,与一般截然不同,有着独到的创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秦观汉,汉观秦;明月观边关,边关观明月;历史观现在,现在观历史,实质观照的都是人,“万里”“未还”的“长征人”。作者把自己的情感与“长征人”完全融合在一起。用今语来说,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与人民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大众完全融合在一起,分不出你我。这里的“无我”,即融情、融我。非无我,乃“无我之境”也。此诗之妙,妙在“无我”的情融。情融,是这首诗,特别是这一名句的情感创新,是诗词的深度创新。时至今日,更为显示出这種创新的力量,显现出“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这使我更加看清了我自己诗词创作中曾经有过的两种偏向。要么假、大、空。大事、大题材、概念化。要么小我,表现小小的天地,小小的悲欢,小小的心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