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侨居者的悲剧体验侨居者的悲剧体验 关键词:郁达夫 《沉沦》 侨居 悲剧体验 摘 要:从 20 世纪流散写作的大背景中考察《沉沦》,该作品属于我国最早的流散写作之一。作品反映了中国人侨居异乡的悲剧性生命体验。郁达夫在国别、种族、性别的边界表达内涵深厚的侨居者感受,营造自己的叙述疆域, 完成了一种异域冥想和家园之外的书写。 1921 年的中国文坛,由于郁达夫《沉沦》的发表而着实喧闹了一番,此小说激起轩然大波,有人骂郁达夫是颓废主义者,色情作家,“所受的讥评嘲骂,也不知有几十百次”,直到周作人在《晨报》副刊发表《〈沉沦〉》,骂郁达夫的“壮士们”“才稍稍收敛了他们的雄词”,过了两三年,《沉沦》竟受了“一班青年病者的热爱,销行到了二十余万册”,《沉沦》的“诲淫冤案”①就此了结。大半个世纪以来,对《沉沦》的评价基本没有超过当年周作人、郭沫若、钱杏邨分别在《〈沉沦〉》《论郁达夫》和《郁达夫》中的看法:写青年的忧虑病,敢于赤裸裸地暴露自我隐私(且是不太光彩的一面),反映“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呼声,揭示“五四”青年所经历的身心压抑。 《沉沦》一开始就被置放于“五四”大语境中进行解读,因而作品获得了反传统和个性解放的赞誉。然而,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事实却始终未曾被讨论者特别意识到,即:这篇小说是一个在日本生活了八年的中国留学青年在东京改作的(初稿写作时间不明)。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空间或地域概念。“一个中国青年”与“留学日本的生活”,这样两个因素交融混合在一起,构成了《沉沦》创作的潜在文化背景。假如以此作为思考《沉沦》的出发点,我们就会看到,《沉沦》表征着侨居者在异国他乡寻觅自己的生存与文化之根时,备受煎熬焦灼不安的漂泊之魂。小说最让人荡气回肠的就是两种民族碰撞沟通而生成的独特人生悲剧体验,尤其是弱小民族的侨居者悲剧体验。假如将《沉沦》放在 20 世纪流散写作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我”在日本的心理困境,正是中国国民在海外侨居的生命际遇的一个侧影。郁达夫在国别、种族、性别的边界表达内涵深厚的侨居者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感受,营造自己的叙述疆域,完成了一种异域冥想和家园之外的书写。 《沉沦》的异域书写首先体现在一般意义上的侨居者体验,这种体验包含乡愁主题和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者心态;其次体现在侨居者的悲剧性体验,这种悲剧性体验主要表现为与此相关联的忧虑感,此种忧虑感在小说中浓得化不开,并且,这种忧虑感与祖国、民族联结在一起,因而具有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