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复习提纲经济学的两个核心要点:物品是稀缺的和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资源。经济品:在供给上有限的或稀少的物品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实证经济学()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试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问题第一章供给、需求、均衡、弹性需求量():在一定的价格下,买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在各个不同的价格下,买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法则: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价格上升,需求量就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就增加。需求法则成立的原因:替代效应():当价格上升时,人们会用类似的物品替代提价的物品。收入效应():当物品的价格上升时,相当于人们的实际收入减少市场需求在各个价格下,每个消费者的需求量分别相加。由个人需求加总到市场需求,需要满足消费者之间不会相互影响的条件。攀比效应:个人需求随着购买物品的人数增加而增加虚荣效应:个人需求随着购买物品的人数增加而减少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消费者的平均收入()市场的规模()相关商品的价格和可获得性(替代品和互补品)消费者的口味和偏好()其他的特殊和偶然因素等(包括预期)需求量变化():当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变化时,沿着需求曲线移动需求变化():当影响需求的因素价格之外的因素变化时,需求曲线位置移动供给量():在一定的价格下,生产者愿意生产和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供给:在各个不同价格下,生产者愿意生产和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供给法则: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价格上升,供给量就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就减少。影响供给的因素:生产投入的成本()生产的技术()相关物品的价格(替代品)政府的政策(例如补贴)特殊和偶然因素等供给量变化:当其他情况保持不变时,价格变化引起供给量变化。供给变化:供给曲线位置和形状变化。市场均衡是供给等于需求的价格和数量市场出清: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灵活性,能使需求和供给迅速达到均衡的市场。市场均衡价市场出清价价格向均衡价格回归的动力来自于自利行为的驱动。看不见的手:市场价格信号就象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人们的行为,使得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导致了社会整体的利益。机制:用消费者的利己行为制约生产者的利己行为AQ@=AQxP—APxED=需求增加,价格上升和产量提高。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和产量提高。市场的价格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是因为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在不断的变化,可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