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

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_第1页
1/5
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_第2页
2/5
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_第3页
3/5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 时间:20XX 年 5 月 31 日 地点:北京大学中文系报告厅 主持人:李杨 主讲人:唐小兵黄子平李杨贺桂梅 李杨:今日的讨论,题目好像有些抽象: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但我们的问题将主要围绕《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这本书展开。讨论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唐小兵老师、香港浸会大学的黄子平老师以及北京大学的贺桂梅老师和我一起合作。唐小兵老师是《再解读》的编者和作者,黄子平老师是《再解读》的主要作者之一,贺桂梅老师是《再解读》的讨论者,她写过的评论《再解读》的文章深得唐小兵老师的欣赏。今日的座谈,先请几位老师谈谈对相关问题的看法,然后再留下一些时间给大家提问、讨论。 时间过得真快,《再解读》这本书 1993 年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晃过去了十多年。十多年间,《再解读》对国内的现当代文学讨论产生了巨大而持续的影响,至今仍然是我们专业讨论生的基本参考书。说起来也非常奇怪,这本港版书在内地一直很难找到,但它却一直是内地学者的相关讨论中引用率最高的文献之一,这本身就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好在这本书最近已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重版,大家终于可以更方便地读到这部讨论“红色经典”的“经典”了。 今日的讨论者,尤其是刚刚进入这个领域的年轻学者已经很难理解《再解读》带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冲击了。最近这些年,包括“十七年文学”在内的“40 年代至 70 年代文学”已经逐渐成为现当代讨论的热点,即使最顽固的学者,也不敢说这些作品毫无价值,不值得讨论了。洪子诚老师有篇文章曾经谈到,他这些年带讨论生,每年都要花时间和精力苦口婆心地劝同学做现状讨论,做“文革”后文学讨论,但仍有许多同学坚持要做 40 年代至 70 年代文学。这种状况在 80 年代是根本无法想象的。“文革”后意识形态的主潮是去革命化,去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政治化,是文学回到自身,文学回到“五四”,左翼文学毫无价值,是对“五四”启蒙传统的中断。新时期文学与 40 年代至 70 年代文学的对立、“五四”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对立被理解为“现代”与“传统”的对立、“文学”与“政治”的对立,甚至是“文明”与“愚昧”的冲突。在这样的语境中,突然出现了唐小兵重读《暴风骤雨》的文章,重读《千万不要忘记》的文章,孟悦重读《白毛女》的文章,黄子平重读丁玲《在医院中》的文章——突然出现了《再解读》这本书,而且在这本书中,还提出了一系...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