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小学老师对欺负的界定及对三种欺负类型的认知】早熟认知界定【中小学老师对欺负的界定及对三种欺负类型的认知】早熟认知界定 摘 要 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中小学老师对欺负的界定及对三种欺负类型严重性认知的特点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现,中小学老师普遍认可欺负的损害性及力量非均衡性特征,对未受激惹性特征存在争议,对部分欺负情境的重复性特征认同率较低。老师一致认为直接身体欺负最严重,直接言语欺负次之,间接欺负最不严重。某一行为情境是否被判定为欺负行为与老师们对该情境严重性的认知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 中小学老师,欺负界定,欺负类型。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欺负是中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攻击行为,它的存在对卷入的双方均可产生严重的后果。讨论表明,常常受到欺负的儿童,会表现出低自尊、情绪抑郁、学习困难以及产生报复幻想或欺负弱小者的行为,严重者会出现逃跑、拒绝上学、甚至自杀等行为[1,2]。常常欺负他人的儿童则可能会导致以后的行为失调或暴力犯罪[3]。亦有讨论证明卷入欺负问题的儿童,无论是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均与逃学、低水平的社会心理调节技能以及其他一些持续存在的负面事件有着紧密联系[4]。以往关于欺负的讨论比较侧重于欺负者与受欺者的个体特征,近年来,开始重视对欺负问题的预防与干预讨论,其基本理念是以老师为主体,学校的咨询师、行政人员以及家长多方配合。这种模式有效与否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正确地推断一个情境是否正在上演欺负行为,也就是说,老师对欺负的界定将决定他们是否会出面干预。在学术界,大家较多采纳 Olweus 对欺负的定义,认为欺负具有损害性、力量的非均衡性、重复发生性以及未受激惹性的特征,欺负种类包括殴打、抢夺物品、辱骂、讽刺、起外号、社会排斥、散布谣言、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说坏话等。那么,老师在推断欺负行为时,是否也是遵循上述标准,是否把各种欺负种类都归为欺负呢? Michael[5]对 138 名老师如何界定欺负行为进行了讨论,发现老师通常把欺负界定为身体或言语的侵犯,以及强迫他人做不愿做的事情。25%的老师认为起外号、散布谣言、威胁以及侵占他人物品不是欺负行为。50%的老师则未把社会排斥纳为欺负行为。Richard[2]发现,老师普遍不认可欺负的力量非均衡性特征,较为认可身体侵犯特点,只要是身体侵犯,无论是否符合欺负的特征,都被认为是欺负行为。部分老师和学校管理者不把言语辱骂和社会排斥、散布谣言等列入欺负。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