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本章教材主要从宏观的层面上探讨一些属于地球科学领域,与人类活动关系十分密切的自然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本章教材在编排内容按照从远及近,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宏观方面,再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有关地历法,地震等知识,同时本章的知识内容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昼夜长短,日历、北京时间等,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原有的认识,帮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但其建立的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阶段,由于人们在地球上无法感受到地球的运动,要使学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必须运用生活实际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具体模型来加以说明,这节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有关地球自转的方向,第二部分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引起的现象:昼夜交替等。初一学生空间的想像能力很差,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我想这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建议: 1 、让学生事先预习,对地理方位要有明确的认识。 2 、这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是学生的探究实验。但由于上课时间的局限性,我事先让学生完成一些动手的内容:在地球仪上贴上方向标,写上方向。如图: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一步,有些学生会连方位也弄不清,更别说研究这堂课的内容了。而且通过动手也达到了预习的目的。上课再通过手中的地球仪去研究地球的自转的特点,研究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就不会那么抽象了。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 ( 圈) 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技能目标:在探究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如昼夜交替,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地球自转的特征、晨昏线的含义地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教学准备】 地球仪【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问:这张讲台桌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出地球处在运动之中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生:地球进行自转,绕日公转运动,引出新课题:地球的自转。新课学习问:地球的自转有什么特点?(播放录像)生:地球绕地轴旋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如何判断太阳的东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