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1 页2015 学年第一学期浦东新区普高期中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卷总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一阅读 8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 6 题。(18 分)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什么?南帆①不久之前的报纸披露,有专家倡议部分恢复繁体汉字。人们可以从繁体的汉字之中读出古人造字的匠心,例如“愛”之中包含了“心”,“親人”必须相见,如此等等。繁体汉字的阅读和书写犹如拜谒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有机会再次向祖先表示由衷的敬意。②当然,汉字的“繁简之争”由来已久。反驳的声音迅速传来。繁体汉字笔划繁杂,孩童的识字必须耗费巨大的精力,甚至有可能畏难不前。 一些人举出了几个典型的例子——先生们,请默写“簫、齊、鸞、齡、靈、叢、釁”这么几个字,感觉如何?③如果允许插嘴凑趣,我愿意追加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使用篆书书写。 篆书不仅更为接近古代的象形文字,形象直观;而且,篆书的历史更为久远。繁体汉字来自祖先的创造,篆书来自祖先的祖先。 不能抱怨这种要求的刁蛮无理,根据相同的逻辑, 篆书与繁体汉字无非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别罢了。④相信我——提出篆书书写的意图并非制造某种夸张的调侃,而是再现文字史的概貌。篆书构成了文字史的第一个鼎盛期。众所周知,繁体汉字的流通大约中止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事实上,文字史内部另一个更大的转折是篆书退出日常的书写领域——时间大约是汉魏之际。我想指出的是, 从篆书开始, 或明或暗的汉字简化运动几乎始终活跃于文字史之中。总之, 篆书、隶书、楷书以及相继而来的行书和草书无不包含了简化的意图。⑤我不想纠缠每一个字的简化方案,也不想谈论隶书之后诸种字体性质各异的简化特征,我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是:那些专家为什么未能察觉文字史内部如此明显的演变倾向——为什么未能察觉,恢复繁体汉字恰恰与古人的理念 ..背道而驰?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究竟是什么?⑥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不胜枚举。从四大发明到长城或者大运河,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绚烂的唐诗宋词,历史曾经将一笔又一笔享用不尽的财富转交给后人。这些财富的内容如此丰富,以至于许多人常常遗忘了最为重要的一笔——古人的创造精神。⑦偶尔能听到一种舆论:a 这种观点显然不对——b 但是,多数人愿意承认另一个特征:c对于某些人说来,d 这时,一个问题愈来愈尖锐:e ⑧我想更多地提到“古人的创造精神”。相对于依循古制,创新远为艰巨。创新不是单纯地依靠灵感、 聪明和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