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银行经营“三性”原则 2013 年 11 月 04 日 信息来源:财经杂志 银行业既想获得今天的发展,又要确保明天的安全,折中的方法是找到大致满足这一目标的风险边界。逆经济周期安排业务,轻资本占用安排结构和低信贷杠杆控制规模,应当成为新的银行经营策略的基础原则 当前,全球经济跌宕起伏,中国经济艰难转型,再加之资本约束的压力、利率市场化的提速、金融脱媒的深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随着金融资产规模屡创新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业务边界日趋模糊,金融风险积累也日渐沉重。 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对自身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重新梳理银行经营转型的思路和方向。笔者认为,当前银行经营转型的要义,不是迎合挣脱约束的无边际增长,而是尽快回归到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重建理性经营轨道。 风险正在积聚 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在中国首次出现是1995 年《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应当遵循“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原则,2003 年的《商业银行法》将“三性”的顺序调整为“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将安全性置于首位,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银行经营的首要原则。 其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业也迈入了黄金发展期。十年间,银行业金融总资产从23 万亿元增加到131 万亿元,利润从364 亿元上升到1.24 万亿元。但是,“三性”经营原则在这些年风起云涌的金融大潮中已经被淡忘,金融同仁们甚至久违了这个词。 “三性”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金融泡沫的兴起,全球泛滥的流动性是温床,金融创新则是一针强心剂,这些非理性的繁荣正将泡沫越吹越大,金融系统所积聚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正视: 一是货币“虚增”背后掩盖着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的事实。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推出了4 万亿刺激计划,与此相辅的是高达20 万亿元的货币存量扩张。至今年一季度,M2 已突破 100 万亿元大关,是 2008 年的2.23 倍。 经济货币化程度( M2/GDP)也从2008 年的151%增至2012 年的188%,而同期实施超级量化宽松政策的美国和日本这一比重却仅为155%和 174%。 与宽松流动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增长态势趋于疲弱。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利率大幅度下调的情况下,我国实体经济平均资金成本反而有所上升,企业负债率水平大幅提高。今年上半年,央行公布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1%,而非金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