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心灵关爱学生的成长本学期伊始,我校开展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我作为一个有着16年教龄的小学教师,五年级四班班主任,也义不容辞地投入到了“家校携手,共同成长”的热潮中。本着为优生送喜讯,给差生送信心,为贫困生送爱心的原则。清楚自己在家访中必须做到不告状,不指责家长和学生,真心诚意为家长释疑解惑,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家庭教育问题。通过家访,真正了解学生,切实帮助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激发起家长培养孩子的信心和热情,赢得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虽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但当我脑海中浮现出学生家长感激的神情,社会人士赞许的目光,天真孩子欣慰的笑脸时,辛苦并快乐着的感觉便从我心底里油然而生。我为家长,为学生,也为我自己的成长而自豪。我所教的五年级(四)班学生来源广,生活困难,学习困难,留守或单亲,思想、学业上发生大变化的学生较多,为确保家访活动实效,坚持以实地走访家长或监护人,上门家访,电话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与家长们探讨了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这一路走来给我的感受很深,有欢喜,有忧愁,有酸楚,有感动,有压力,也有责任……用爱破译学生心灵的密码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经过多次家访,我对这句话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觉得:用爱破译学生心灵的密码,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家庭教育也如此,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如果没有原则的爱,没有严格的行为训练,再深的爱也会付诸东流,现实正是如此,我班有这样一个反复无党,非常棘手的学生——申成成,他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常逃学,我掌握了他的一些家庭情况,过去他的父母关系一直比较紧张,亲情的严重缺失在他幼小的心灵上造成了巨大的阴影。他从不跟父母吐露半点心事,在学校他又不好意思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烦恼,以致造成了心理的郁闷。他经常在家里发脾气、摔东西,赖在床上不起来上学,还强求他妈妈撒谎请假。我一边安慰他父母,一边综合前段了解的情况与他父母作了一次长谈。我给他们指出了必须尽快处理好的三个问题。一是把你们对他的爱大声说出来,让他动其心,不再因父母恩怨而自卑。二是把你们的家底大胆亮出来,让他知其情,不再因家庭贫困而烦恼。三是把你们的希望明确告诉他,让他知其行,不再因理想难成而放弃。每个孩子都有跌倒的时候。我们用力扶他一把,兴许我们扶起的就是一位巨人。听了我的分析,彭凯的父母如梦初醒,眼里含着泪花,一致表示要好好反省,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做好对孩子的帮教工作。孩子说不想读书了,实际上是怕你们关系不好,家庭贫困供不起而不让他读。关爱孩子,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内心,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做父母的和我们做教师的同等重要。观念一变天地宽,家长变了,学生也变了。接着,申成成在期中考试中,由原来的低分进步到及格线,申成成的爷爷非常感谢我对他们全家人的鼓励和帮助。走进孩子的心里,为孩子心田播撒阳光白思颜,在教师的记忆中,每周总是在星期一第一节课下课的时候,她才会不紧不慢地恹恹地出现在教室门口,多次与家长电话交涉未果,期中检测英语只考了28分,语文只考了25分。我认为孩子迟到的问题不解决,孩子的成绩就不可能有起色。10月20日,星期天,那天天空飘着毛毛细雨,我乘坐麻木车来到离校十几里路的白河滩村。几经打听,终于找到白思颜的家。走进家里,整个屋子里真可以说是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除了颜色发黑的四方木桌上搁着一台黑白电视机,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了。当我问到家长在不在家时,她告诉我妈妈到外地打工去了,几年没有回家,爸爸在田里干农活。家中只有一个瞎眼的八十几岁的老奶奶,当我要求见一见奶奶时,她将我带到后房,这是一个怎样的奶奶呀!满头白发如雪,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皱纹,佝偻着背,柱着一根拐杖。奶奶听完我的介绍忙不迭地说:老师这么好,这么看得起我们,还亲自来看我孙女,好!好啊!教育好……我孙女在你班上读书,我放心,相信她也会学好。我被老人朴实的话语触动了,看到眼前这般情景我的内心不禁感到一阵酸楚。是啊!家访的目的不就是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