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 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 、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 、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4 、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 、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 、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 、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8 、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 、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0. 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4 、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5 、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6 、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7、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举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