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 1 0 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初探 小学生 10以内的加减法学习的好不好,对他们今后计算能力的提高影响很大。而一年级 10以内加减法是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标准》中对这部分内容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而且提出速度要求,到第一学段结束时,每分 8 ~1 0 题。怎样达到这一基本要求呢?关于怎样达到“算法的熟练化”,华东师范大学孔企平教授在《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一书中,提出:“从建构事实到提取事实”的途径。孔教授首先介绍了一个术语:“数学事实”。“数学事实是指一些头脑记忆中已有的数学正确结论。数字性事实是指一种特殊性的数学事实,它指的是那些经常用到的和、差、积、商等学生应该要记住的数值(如:4 +3 =7 ,7 ×8 =5 6 )。乘法口诀就是一些数字性事实。基本口算也是这样数字事实。在一定程序上,练习基本口算就是掌握和记忆这些数字性事实的过程”。孔教授在谈到小学生如何形成计算技能时指出:“初学加减法的儿童,一般使用建构事实的方法,例如,当一个学龄前儿童被问到 5 加 3 等于多少时,他会先数出 5(用手指或豆子),再数出 3 ,然后从头到尾数一次。 至于小学一年级新生,他可能会采用一个稍微有效率的策略称为“由最大数数起”,即“继续数”的策略。比如说,我们问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8 +9 等于多少,他会根据记忆直接回答上述问题,这种方法称之为提取事实。”如何才能使学生正确地迅速地掌握 lO 以内加减呢?下面谈谈的我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 传统教材在学习 10 以内数的认识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数的组成和分解,首先,应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牢固掌握数的组成。初入学的儿童虽然已经认识了一些数,但是他们对数的理解是不够的。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比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让学生看数出示 5 根小棒,伸出 5 个手指,数出 5 个同学,圈出 5 朵花,画出 5 个小圆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数的大小,增强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 5 的组成。还可以采用分手指,分小棒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数的大小和数的组成。但这些只是让学生直观感受的过程,要想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数的组成,我觉得还需要及时的把在活动中得到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