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_第1页
1/8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_第2页
2/8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_第3页
3/8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 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吟诵作为我国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特有的传统方式,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从“行吟泽畔 ”的屈原,到 “吟诗作赋北窗里 ”的李白、 “歌吟终日如狂叟 ”的白居易,再到 “得听清吟,至绝眠餐”的蒲松龄、 “吟罢低眉无写处 ”的鲁迅,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然而,上世纪初,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代代相传的吟诵受到了很大冲击,吟诵艺术开始衰落,乃至濒临灭绝。目前,吟诵的传承、发展和推广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吟诵是一种介于诵读与歌唱之间的汉语古典文学作品口头表现艺术方式,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个人的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 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突出其中的逻辑关系、 思想情感,比普通朗诵要深入、充分得多,是一种细读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学、音乐、语言的综合体,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具有质朴而简单的旋律,能读出古典诗文的韵律、节奏,将汉语在声音上的特色彰显出来,其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是仅靠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无法得到的,惟有抑制理性的知解,回归到感性的自然而为的状态才能实现。吟诵不仅有旋律、节奏、结构,而且有声音之高下、强弱、长短、清浊,这一切都是用来表达对诗歌之理解的。 “声入心通 ”,古人的心态、情绪、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与之接近,最能体会。曾国藩提出“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对当下很多诗词爱好者而言,学习传统吟诵是一个很好的门径。本次调研围绕吟诵历史发展和传承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分三部分:50 位年龄在 80 岁以上的会吟诵的长者, 500 名吟诵培训班的学员, 还有青年志愿者在全国各地抽样调查的1000 人。从衰亡走向复兴⒈上世纪初,吟诵艺术开始衰落,濒临灭绝 1905 年清朝废除科举, 私塾面临困境, 自民国建立, 新学堂勃兴, 学校取代私塾,延续数千年的 “终日咿唔,不求解悟 ”(1911 年 12 月 19 日教育部《令京师学务局整理京师私塾办法文》)的教授方式被勒令中止,代代相传的吟诵...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