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丰村灾后重建扶贫开发规划衙下集镇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二○一一年十月兴丰村灾后重建扶贫开发规划一、基本情况兴丰村距离临洮城县24公里,海拔1980米,年降水量400-450毫米左右,无霜期160天,年平均气温7℃,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封冻早、气温低,常年干旱缺水,属典型的半干旱山县。全村共15个村民小组,497户、2202人,1232个劳动力。总面积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75亩,荒山荒坡15000亩,人均耕地1.4亩。种植业以小麦、玉米、洋芋为主,一年一熟,小麦平均亩产222公斤,玉米平均亩产380公斤,洋芋平均亩产1700公斤;全村有大家畜2330头,其中每户有生猪2.7头;经济作物以洋芋和中药材为主,全村洋芋面积420亩,是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该村无灌溉条件,人畜饮水依靠管引与集雨水窖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灾前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该村有“完小”三所,教室六栋24间、2640平方米,学生644人,教师19人,其中:公办教师17人,民办教师2人;有村私人诊所1处;有村级科技培训室一处。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910元,其中农业生产收入占45%(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其中种植业占三分之二,养猪占三分之一);劳务输转收入占总收入35%,外出打工的农户占总户2数的45%;异地经商和小商品贩运收入占总收入20%,涉及农户占总户数的13%。兴丰村于2001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村。200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594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5户、60人,低收入人口120户、534人,贫困面达27.02%,是定西半干旱山县典型的贫困村。经过近几年群众的努力和各项涉农项目、惠农政策的实施,贫困人口逐年减少。2007年底,全村贫困人口下降到115户、504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0户、44人,低收入人口15户、460人,贫困面下降到24.8%。尤其是通过西部扶贫世行贷款项目的实施,使养猪、药材得到较快发展,并初具规模,成为本村两大主导产业。二、受灾情况调查及评估(一)受灾情况1、地震强度兴丰村属“5.12”特大地震波及区,地震强度为7度,由于地处黄土层山体之上,土质疏松,使兴丰村震感强烈,灾害严重,损失巨大。2.人员:全村无受伤。3.农户生产生活设施:全村20户房屋不同程度受灾,共有危房160间、可修复90间;倒塌牲畜棚圈800间;损失粮食1.6万斤;损坏家用电器5件,生活用具6件。34.农田及农作物:毁坏农田300亩,其中,经济作物200亩,粮食作物100亩;农作物减产损失达到1.5万元。5.学校等公共设施:村小学严重受损,教室6间和教师宿舍2间出现裂缝;6.农村基础设施和企业:镇村道路塌方5处、受阻4.2公里;村组坍塌桥涵5座、损坏6.5公里;7.非农产业损失:农户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损失达5万元,外出务工人员返镇造成劳务收入减少近100万元。8.地震次生灾害及隐患:因兴丰村地处半山,土质以黄土为主,导致村庄排水沟山体滑坡,威胁农户住房和耕地。到目前为止,本村未发生环境污染以及公共卫生事件。初步统计估算,全村因灾损失达100多万元,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加剧,返贫现象严重。(二)贫困户和扶贫项目受损情况全村135户贫困户全部受灾,部分房屋倒塌。因灾返贫150户、675人,全村贫困户达到285户,占总户数的57%。2002年以来发展起来的养猪、洋芋种植等产业开发项目全部因灾受损。部分生猪死伤,圈舍部分倒塌或裂缝,已不能正常使用。地震灾害导致农业收入大幅下滑,加上因灾返贫人口,全村贫困面由2007年的27.02%上升到58%。(三)灾后重建及扶贫开发需求41、全村497户农网改造。2、恢复建设村组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3、新建沼气100户。4、种植优质马铃薯200亩。5、暖棚建设100座。6、引进西门达尔基础母牛100头。7、新建水窖25处。8、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00人次。(四)经地质部门勘测,该村无地质灾害,属原址重建村。三、灾后重建整体规划的主要内容1、灾后重建整体规划的主要工作地震发生后,临洮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开展抢险救灾工作。从2008年5月29日开始,转入灾后重建阶段。县上成立了灾后重建规划领导小组,由发改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深入灾区察看灾情,开展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县建设局负责农宅建设规划;县教育局负责中、小学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