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 前言 作者与版本 这篇读书报告的书目《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年出版的版本。译者是黄爱华和冯钢。 作者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与米德、布鲁默等同属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创立了拟剧理论(戏剧理论),也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或者说这本书本身就是戈夫曼对拟剧理论研究的一篇报告。此理论也被广泛认为是戈夫曼对社会学理论作出的最为杰出的贡献。 章节结构的梳理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冯钢1988 年的译序、序言和引言之后就进入了正文。其中序言和引言是对后面正文部分的抽象概括。正文部分分为七章,题目分别为:表演、剧班、区域与区域行为、不协调角色、角色外的沟通、印象管理艺术和结束语。 如果要划分其层次,无疑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准。这里我认为,一到五章都可以算作是对戏剧理论的原理分析,偏向认识论的内容,解析了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的过程的本质。第六章“印象管理艺术”则更倾向于阐释表演者的正确表演方式,即类似于方法论。第七章则是作者本人自己对全书理论的总结。 内容概述 译序: 译序部分为译者冯钢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其中包含了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的考察和介绍。 在写这部著作的时候,欧文·戈夫曼用了一年时间到设得兰群岛的一个小岛上搜集资料。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社会学的研究热点转向了社会互动过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影响的微观研究。最为典型的就是芝加哥社会心理学派的“ 形象互动论” 。形象互动论学派也是当今社会学的四大学派之一。研究的基本单位是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个人。 符号的运用是人类适应社会和社会能正常进行互动的重要基础。我们最为熟悉的符号是语言,而语言又不是唯一。人们进行社会互动的基础并不是行为和语言本身,而是对这些符号的理解。每个人的“角色扮演”既是对符号的理解也是运用。各司其角是社会得以正常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而运作的保障。 角色扮演中,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是被事先设定的。支配没个人行为的似乎不是自己的意念而是他人和社会对其身份和角色的期待。但即使是在表演,也不是简单地“做他人”的过程。这里就涉及到了“自我” 概念的理解。自我的产生本身不依赖于社会和互动,但却需要通过外界来进行感知获得存在。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 镜中之我” 的概念认为,自我并非是纯粹的“ 自我” ,而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每个人在社会互动之中,在他人眼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