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有多长》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2 课时——《课桌有多长》。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测量的知识,由于课桌本身就是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物体,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而课题的设疑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热情,《课桌有多长》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要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为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2、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3、重难点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4、教学准备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便于学生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二、学情分析《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课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