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讨论者如何面对当代?讨论者如何面对当代? 李静 摘 要:近年来,“历史化”渐成中国当代文学讨论的潮流。相比之下,如何理解“当代”“当代性”,虽屡见讨论,却多流于高蹈,难见实效。学者贺照田近年来的讨论,在社会史与精神史的交会处研读当代中国的身心状态,摸索出若干讨论当代的切实路径:细读“日常”;释放身心经验的公共价值;从文字“看入”世界。虽然无法与当代文学讨论的对象与范畴直接对应,其讨论方法却不乏启发意义,有助于中国当代文学讨论历史化、当代性与人文性有机联动的工作方式的真正落地。 关键词:当代;细读;身心经验;现实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之“当代”的生成与演变,洪子诚曾有过详细梳理{1}。一般认为,狭义的当代文学是指与“一体化”生产机制相伴生的文学,存在于1949—1978 年。而广义的当代文学则泛指 1949 年至今的文学,“当代”只是一个扁平的时间刻度,在具体使用中也常常相当于“当下”的同义语。总之,当代文学既有它的“政治面孔”,亦有它的“时尚面孔”。时代更迭,大家对概念的分裂心领神会,不同的使用方式如平行宇宙般各行其道。 但概念的分裂必定会导致学科内讨论方式的分离,使其裂变为文学史讨论与当下文学批判、当下文化现象讨论的两大板块。这种分离无可厚非,不过却带来一个深层后果,那便是文学史讨论愈来愈成为逝去历史的考掘学,而当下文学批判则容易成为丧失历史纵深的即时反应。思想史家王汎森在接受访谈时曾提出自己对当代的观察。他认为目前的一大问题是:“满眼都是‘现在,表示你没有一个纵深,也缺少变化的可能性了。要制造一个跟‘现在的距离,是件艰难的事情。”{2}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看似多元,实则常常是同质化和标准化的。对许多人来说,不断涌现的“当下”诱惑和霸占着他们的注意力,历史黯淡为不需涉足的他乡。 无独有偶,当代学界明星齐泽克虽然始终活跃在各种热点上,但却对当下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媒介环境中“虚假的紧迫感”持有严厉的批判态度,认为那些媒体上令人烦扰的乱象“带着一种从根本上反理论的论调。我们没时间考虑:必须马上行动。”③即时反应、人道主义激情和喧嚷的“马上行动”,在省略掉批判性思考的环节后,已成为习见的景象。 有感于此便不得不发问:满眼都是“现在”“必须马上行动”之外,还有没有更有效、更具穿透力和建设性的知识工作方式?换言之,当代如何思想?在此向度上,学者贺照田近年来的讨论可谓充满了开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