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诗歌还是改革了,由两道主观题变化为一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增加选择题,意义何在增加题量和增加分差。题量怎么增加了?很明显呀,一道选择题有五个选项,学生必须运用全部判断清楚才有可能得分。这样一来,不但知识点的涉及范围广了,难度也上升了。原本不会瞎写至少能得两分,可现在,要么全得,要么全错。分差的拉大,会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两极分化。很多学生在一次考试惊奇地发现,原来语文居然可以考出130,140 的高分。也有的同学会诧异,自己怎么考出 90 这么难以理解的分数。语文长久以来都因为答案标注不严谨而受人诟病。但现在大量选择题的出现,不仅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更好的增加了难度。让孩子重视语文。诗歌选择题,如何得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理解题型的特点。选择题从其本源上来说是选项的判断正误。一个选项中会涉及到两道三个信息点需要区分。而这两三个信息点,需要我们确考点运用对应解题方法来判断。所以,我们做选择题,最重要就是要就是判断一个选项中有几个知识点,以及他的对错。实题操作以湖北省高考元调诗歌鉴赏真题举例竹枝词二首姚少娥①其一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其二燕睛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红衣突展绿引畔,接袖②纷纷度小桥。【注】①姚少娥,生卒年不译,明代女诗人。②接柚:指携手1.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 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属于环境描写,距离自远而近,视野由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B.“当垆十五半遮面”,用特写镜头描写当垆女子,卖酒少女虽然没有正面亮相,但显得羞涩动人。C.“一勺清泉"未必真“能醉人”,水不醉人而饮者自醉。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衬托了当垆女子的美好。D.第二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和春游的感受,“饶”是“多、盛”的意思,“醉、销”写出了春色摇荡性灵的力量。E.第一首诗画面活泼可喜,第二首诗画面明净可爱,各有特色,但都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给人艺术美的享受。2.“红衣突展绿江畔,接抽纷纷渡小桥”两句,在词语运用上或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色?每种特色各有什么表达效果?(6 分)参考答案:1.(5 分)答 C 给 2 分、答 E 给 3 分。(C项没有拟人化的表达;E项讲反了,上一首画面明净可爱,下一首画面活泼可喜。)2.(6 分)①选用色彩词语:红衣、绿树互相衬托,大红大绿,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