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会考历史复习要点(必修1)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意义: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涉及到血缘关系、四世同堂、祠堂。第二课:“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国家监察事务;太尉,掌军事。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废除分封制,行郡县制。郡县制的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西汉实行郡国并行,汉武帝时“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威胁中央集权的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第三课:为加强皇权,采取的措施: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置内朝以牵制外朝;唐太宗-三省六部制;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成祖设内阁;清朝: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科举制度发展:隋文帝用考试的方法选官;隋炀帝设科举制;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武举、殿试;宋代誊录、糊名法;明清时八股取士。科举制的意义。1.政治上,打破了豪族世门垄断官职,大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2.促进了文化的繁荣;3.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4.有利于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5.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演变到阻碍文化、思想发展;6.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监察体制演变过程:秦-御史大夫、监御史;汉-御史大夫(中央)、刺史制度;唐-御史台;宋-提点刑狱司、通判;元-御史台;明、清-都察院、提刑按察使司。中央政府在地方政权的设置:秦汉-郡、(国)、县;魏晋南北朝-州、郡、县;唐-道、州、县;宋-路、州、县;元-行省、路、府、州、县;明清-省、府、县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一课:《马关条约》内容、1897年11月,德国抢占胶州湾,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门户开放”政策(美国1899提出)影响:暂时缓和了列强在华的矛盾,共同支配中国。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2.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3.黄海海战,民族英雄-邓世昌4.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刘永福、丘逢甲、徐骧5、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的原因以及义和团运动的意义:积极意义-迫使西方列强放弃了将中国变为殖民地的妄想;消极意义-义和团盲目的排外第二课:1937-7-7全面抗战;1937.8.13-11凇沪会战;1937.10-11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1938年春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1938年5-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进入相持阶段;1940.5枣宜会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1935.12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2)1936.12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初步形成(3)1937-9,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其最终形成1940年冬,彭德怀在华北敌后发动百团大战。抗战胜利意义: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2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我国农民起义的最巅峰。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企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其调动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1热情。但,其平均分配土地和剩余产品归国库的做法具有空想而不切实际。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其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由于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其并未实施过。辛亥革命:1911.10.10武昌起义成功,各省纷纷独立。1912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民国N年=公元(1911+N)年】辛亥革命意义: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成立以及一大: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异,实现共产主义。二大主要内容:最高纲领:实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