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一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一_第1页
1/7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一_第2页
2/7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一_第3页
3/7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一)l 、从人口再生产的角度看传统意义的人口转变历程众所周知,我们一般所讲的人口转变首先指的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这是经典的人口转变理论所关注和阐述的。因此,要考察和研究中国的人口转变,不妨先了解一下我国传统意义的人口转变历程。由图 1 可见,从粗出生率、粗死亡率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组合情况来看,如果说一般意义的人口转变始于粗死亡率的下降,那么中国建国初期就已经有了这样的端倪。从 1949 年到 1957年,粗死亡率显然是下降的,从 20‰。降到了 10.8‰。1958 年至 1962 年,粗死亡率有一个非正常的剧烈波动,196o 年的粗死亡率曾经达到 25.43‰。的高水平,但 1961 年马上回落到 14.24‰入(1961)和 10.02‰(1962)的正常水平上①,所以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意外,短时期的这种变化并不能改变死亡率变动的内在规律和大的走势。从人口转变理论的一般规范和中国所走过的具体道路结合起来看,可以认为,在过去的 5O 年里,中国的人口转变大致可以分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死亡率变动主导型的人口转变阶段(1949-1970 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死亡率率先下降,而出生率在本质上是居高不下的,1970 年的出生率水平还与建国初期差不多,在 33‰至 35‰之间。中国的人口转变早在建国之初就已经开始,这第一个阶段就是死亡率的转变阶段。但真正对人口增长产生遏制的人口转变应该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的时候——这就是 60 年代末,确切说是在 1970 年前后进入了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第二阶段是出生率主导型的人口转变阶段(197 年至今)。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死亡率已经降到较低的水平上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势,由于粗出生率不同的变化态势,所以如图所示,又可以分出若干发展阶段:其一是粗出生率直线式急剧下降的阶段(1971-1980 年),在整个 70 年代,出生率从 30‰快速地下降到 20‰以下,下降了 10 个千分点,幅度很大。其二是粗出生率波动中缓慢下降的阶段(1981-1990 年)。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多年年份的出生率在略高于 2O%。的水平上波动,而粗死亡率则稳定在6.6‰上下的水平上。其三是出生率在一个低水平上继续缓慢下降的阶段(1991-1999)。在 20‰以下,出生率开始了拾级而下的下降趋势。这样,整个第二阶段经过 70 年代的快速下降。80 年代的波动和 9O 年代的缓慢下降,中国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缺口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一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