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长征》观后感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毛泽东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和中共中央抵达陕北吴起。随着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和迅速解决陕北的错误肃反,红军终于在行程二万五千里后,找到了家。经过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终于奠基西北。当看到片中,中央内部开始对红军转移方向问题发生激烈争论,人们越来越感到必须解决错误的军事指挥问题。我深深感受到一个明理的政党与它所坚持的正确路线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存亡的重要性。与共产国际联系的中断后,使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解决自己政治、军事重大的问题的进程,这也使得共产党的执政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当看到红军因为饥寒交迫而不得不杀掉马匹吃,甚至不得不将才出生的婴儿交给当地乡亲的时候,我深切感受到革命人为了革命的胜利,而做出的忍痛割爱的决定的伟大和艰难……长征中这样的场景太多太多,又何止是几集纪录片所能完全呈现出来的,一次次地慨叹不止,一幕幕地催人泪下。虽然我们并未亲身经历那一次伟大的事件,但当我们坐在荧幕前看着《永远的长征》,却也能深切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各位革命先烈在困难和敌人面前的果敢、坚定,那种不放弃、永不放弃,叫做希望。从突破乌江天险到四渡赤水,从越过乌蒙山到巧渡金沙江,从飞夺泸定桥到翻过岷山……一次次的艰险更加坚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理想信念,和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坚韧不拔和革命乐观主义的长征精神。历史从不凝固,第1页共10页它总是在无法抗拒地前行着。长征和它形成的精神,凝固在党、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中,却也在不断的激励着新一代人继续弘扬先烈的长征精神。长征,将是中国人心里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而脚下的漫漫征途,更需要我们这一代新的共产党人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20XX年9月2日第二篇:《永远的长征》观后感《永远的长征》观后感20XX年1月26日下午,我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和同事们一起来到影院,观看了纪录片《永远的长征》。影片以长征历程为主线,以重要战役、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为主体,着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艰苦卓越的辉煌历程,深刻诠释长征精神的深刻指导意义和巨大的时代价值。影片形象的模拟了历史环境氛围,给予了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认真的聆听影片的讲解,仔细观看人物介绍和历史记录,缅怀红军的丰功伟绩,一时间自己仿佛穿越到了80年前,和长征的红军将士一起走在长征路上。面对着“英雄谱”上一个个鲜活的名字、一组组记录详实的数据、一件件真实的文物,使我真切的感受到了长征路程的艰辛和伟大。重温了那些触动心灵的长征故事,我为中国红军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伟大壮举所折服,为无数革命先辈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为国家和民族义无反顾、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长征又一次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从哪里来,向何处去”成为我们深切思考的问题。“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的号召下,习近平总书记以“长征永远在路上”的历史自觉,指引着前行的方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未来的豪迈宣言,也是我们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长征路的行动指南。长征路上,党的坚强领导是赢得胜利的根本。毛泽东同志曾经总结:“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从遵义会议的生死决断,到四渡赤水屡出奇兵,从维护第2页共10页团结避免分裂,到坚定不移北上抗日。危急关头,正是因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形成了成熟而坚强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