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验做法打造工业强市再创经济优势*是一个资源型工业县(市)。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产业政策调整和市场竞争加剧,*市经济发展遇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2006年,*市委审时度势,提出了“打造工业强市,再创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两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为什么提出“打造工业强市,再创经济优势”发展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强力实施综合开发,形成了以耐材、造纸、煤炭、建材四大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6年综合实力上升到全省第二位,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11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4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3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4.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6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53元。但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收益的粗放型工业经济格局阻碍了*市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三有三无”问题,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有资源,无优势随着改革开放后20多年来对矿产资源的“有水快流”式开发,*市两种经济贡献较大的矿产资源(煤炭、铝粘土)已进入衰退期。煤炭资源浅部煤层(200米以上)已经采掘70%,易开采的煤炭基本枯竭,现有的213家矿井多数在3~5年内闭坑。深层煤(200~800米)虽然储量可观(地质储量4.07亿吨,可开采储量2.68亿吨),但开采难度大,可供建井的勘探井田寥寥无几。当前已勘探的曲梁、关口、李岗、崔岗井田,开采深度均在450米以上,最深达800米,受瓦期突出、煤尘爆炸等危险因素的影响和提升、运输、通风、排水等技术的制约,后续煤炭开采业能否成为经济支撑还不能确定。铝粘土矿资源没有大的矿体,多以“窝状”分布,多年来的无序开采,浅部资第1页共7页源已经枯竭,剩下的铝粘土资源根据资源整合的要求,无法开采。其它矿产资源虽然储量大,但产品附加值低,或勘探程度不够,难以或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经济支柱。由于煤炭资源日趋枯竭,*市在未来3~5年将出现经济“断层”危机。2006年全市煤炭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4.9%,而财政收入的4.38亿元中有1.12亿元却来自煤炭产业,占据了总财政收入的26%。在浅部煤炭资源日趋枯竭,经济又对煤炭产业依赖过大的情况下,*市如不加快经济转型,没有新兴产业的及时跟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倘若在资源型产业开始衰退时,新兴产业已经趋向成熟,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可避免产业转换带来的区域经济衰退。(二)有群体,无规模突出表现。企业数量多,但缺少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投资项目多,但缺少投资大、能够迅速拉动经济增长的大项目。目前,*市的工业企业数量虽然超过了1500家,但规模以上的企业仅有317家,规模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销售额都和周边县(市)有较大差距。从重点项目投资看,大个子企业数、投资额和周边县(市)有更大差距。不仅如此,*市的四大支柱产业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产业发展、环保治理、安全生产等政策的影响。在政策影响下,煤炭和造纸产业的企业数量大幅萎缩,耐材和建材产业企业数量也将走向萎缩。煤炭行业受限产压井、安全生产整顿的影响,企业数量减少了五分之二。随着明年资源整合政策执行到位,剩余的213家煤炭企业数量将减少到84家。造纸企业受治理污染的影响,近几年企业数量减少了一半,目前仅剩195户。耐材和建材行业近几年虽有较大发展,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直径小于2.2米的立窑均属淘汰性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必须限期取缔,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现有的843家耐材企业、179家建材、石料加工企业,将有一批企业会因产业政策调整而关闭,这样势必对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强烈冲击。(三)有积累,无扩张近几年,*市居民储蓄余额一路攀升,2006年为69亿元,2006年为84.7亿元,到今年五月份达到95.7亿元,年底可突第2页共7页破100亿元,增长速度惊人。作为一个内陆县(市),有这么高的储蓄余额虽然说明了经济发达和群众富裕程度,但并不能引以自豪。过高的储蓄余额反映出三个方面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