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电磁兼容技术展望及建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日益丰富多采,人们的生活条件更加便利,但另一方面却导至社会均衡遭到破坏,出现了许多副作用。在电工领域这一情况也毫不例外,随着电工技术的飞跃发展,陆续出现很多危害影响,例如,电气和电子设备的种类及数量的增加以及电能消耗量的加大,不必要的电磁能量也随之加大,由此将伴随产生大系统的误动作;又如微波及高压输电线的日益扩展,将对人类及动植物生态发生严重的影响。此外,超高层建和铁塔等设备将产生不必要的反射,从而出现重影响问题,而汽车数量的增加将使城市杂波加大等。 尽管环境已包括了种种因素(温度、湿度、日照、气压、空气成份、水质、人口密度,城市构造、地形、经济等),电磁能量还是不能不考虑的环境因素之一,我们把它称之为电磁环境,最近国内某些文献已指出环境因素应包括温度、湿度、大气压力、太阳辐射、风雨、水质、冰雪灰尘与砂岩、盐雾,大气污秽,腐蚀性气体、爆炸性混合物、核辐射、霉菌、昆虫及其它有害动物、振动、冲击、地震、噪声、电磁干扰、雷电、臭氧等20 多个因素。 当前人们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已具有浓厚的电磁环境内涵。早在 1975年专家学者就曾预言,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汽车、电子、通信、计算机与电报导设备大量进入家庭,空间人为电磁能量每年增长 7%~14%,也就是说 25 年后环境电磁能量密度最高可增加 26 倍,50 年增加 500 倍,21 世纪电磁环境恶化已成定局。就电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而论,除电磁环境会对人类生存产生直接影响外,电力和电子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生活的逐步发展还会对人类生活乃至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影响,因而探讨电磁环境与电工电子学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基于这种原因,各国都已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积极从事这方面的科研工作,多年来已陆续取得不少成果。我国由于原有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某些问题尚未充分暴露,矛盾还不够突出,因此某些部门对环境电磁学重要性的认识还很不够,目前仅有少数单位,少数人力从事这方面的科研工作,技术及特质条件都很贫乏,工作进度较慢。早在1984 年 1 月 7 日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院长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闭幕会上的发言就曾指出:"重大的环境度果题必须进行多学吞各部门的协作,开展综合性研究"。呼吁尽快把环境科学技术搞上云并提出了在国家科委领导下设立环境研究中心的建议。作为环境电磁学的科研工作者,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