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人根据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来指导农事活动、衣食住行及养生美容, 2011 年 6 月入二十四节气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 节气分别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此外,每个节气还分三候,五日为一候。 根据季节的不同变化, 24 节气又可以分为几类: 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 2、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3、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4、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不同节气的含义分类: 1、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2、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3、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4、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命名的讲究 1、“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但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2、“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 3、“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24 节气的时间 1-6 月份,节气一般是每个月的6 号和 21 号。7-12 月份,节气一般是8 号和 23 号。 日期一般是固定,有时也差一两天 立春2 月 6 号左右 雨水 2 月 23 号左右 惊蜇 3 月 6 号左右 春分 3 月 23 号 清明 4 月 5 号 谷雨4 月 22 号 立夏5 月 7 号 小满5 月 22 号 芒种 6 月 7 号 夏至 6 月 22 号 小暑7 月 8 号 大暑7 月22 号 立秋8 月7 号 处暑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