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地支纪年法,源于中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意于树木的干和枝。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WU).己、庚、辛、壬(Pn)、癸(gul);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mdo)、辰、巳(s1)、午、未(wei)>申、酉(you)、戌(xu一声)、亥。基本介绍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U)、己、庚、辛、壬(Pn)、癸(gul);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do)、辰(chQn)、巳(si)、午、未(wei)、申、酉(yOu)、戌(xu)>亥。天干地支组合成如下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叫“干支纪年法”。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甲子1~10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11~20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21~30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31~40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41~50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51~60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用六十甲子依次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干支纪年法的新一年由立春开始,2009 年的立春是二月四日,所以 2009 年 2 月 4 日立春之后才是己丑年,在此之前应是戊子年。公元纪年的一年以立春为界前后分属不同的干支纪年,这一点不熟悉的人容易搞错,应特别注意。历史和发展早在公元前 2697 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一些学者从中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中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