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音乐渲染,激情导入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皓月当空明月高悬欢聚一堂团团圆圆合家欢乐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揭词、读词。课件在原来的图+音乐上打出:词音乐继续播放。(1)自己轻声读读、谁愿意读?谁还想读?(2)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词的?他的心情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二、合作探究,感悟“思念”1、我们先来看看 1-3 小节,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擦掉第一个问号。2、为什么苏轼会这么思念弟弟?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一起一起”“整天”“形影不离”“又有七个年头”等词的理解体会。(实物投影圈画关键词)△原因之一:手足情深,聚少离多。① “手足情深”:“手足”原来指手和脚,这里指兄弟。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一起一起“形影不离”板书。相机理解“形影不离”。)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指名读。② 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呢?(兄弟间的感情十分深厚)“整天”③ 引读:可是,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就会。因为古人不像我们今天的人有手机、视频,可以用 qq 聊天等。“各奔东西”意思?“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圈出“又”(“又有”,表现聚少离多板书)如此情深的弟弟又分别七年之久,怎能不令人思念!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和苏辙的感情很好。生练读,指名读,齐读。“整天”“!”突出。△原因之二:中秋之夜,孤身一人师简介:苏轼的父母、妻子在他做此诗前相继去世,他只剩下苏辙一个亲人。过渡:在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你能想象一下在这月圆之夜人们是如何共度佳节的吗?第 2 节,指名读。真是一个温馨的画面。但此时的苏轼却独自“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异地,在哪里?指名读第 1 小节。△原因之三:触景伤情在这团圆之夜,他却孤身一人(板书),看到别人(圈画)“欢欢喜喜品尝瓜果”“观赏着明月”。中秋之夜本来就倍感思念亲人,而且目睹他人的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触景伤情(板书),更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思念。难怪他“心绪不宁”。理解。1、现在请你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在中秋之夜你孤身一人,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读读 1—3 小节,把你的情感、你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