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为学与场所理论一、行为-场所理论(一)场所与空间行为“场所”的有关理论是目前西方建筑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所谓“场所”是指包含了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生活环境,是建筑环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代表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追求以人为中心的建筑主流。只有当物质的实体和空间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历史、人的活动,并使之充满活力时才能称之为场所。场所理论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场所理论是以建筑及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员为主体,借助于旁系学科,分析不同建筑场所中的历史,文化、人的活动等因素,探求新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狭义的场所论即“行为场所”的概念是以心理学及行为学家为主体,研究具体的微观的场所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试图为广义的场所论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1. 广义场所论的发展及流派广义的场所论起源于 50 年代的“十次小组”,随后发展成各种理论和流派。(1)场所结构理论(2)亚力山大的模式语言(3)支撑体的分析法(4)建筑人类学的场所论(5)形态与类型学的城市分析理论2. 狭义的场所论一-行为场所行为科学在环境设计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巴克等人建立的行为场所的概念。与传统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不同,巴克等人用现场追踪观察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并且将人的行为模式与物质场所联系起来作为整体研究,为进一步突破“环境决定论”作出了贡献。(1)行为场所的概念建筑环境的物质形态是由一组不同性质的界面构成,这组界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通常由界面围合而成的空间是为了满足一定的活动,用环境设计的术语来定义,就是包含了行为流线的活动系统。行为场所是活动和环境的稳定结合,它包含下列因素:① 重复出现的活动一一组固定的行为模式;② 一个特定的环境设施;③ 上述两者之间适当的联系。一般地,相同的物质场所在不同的时间发生不同的行为,将成为数个行为场所•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可能包括许多同时发生的行为:① 明显的感情行为;② 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③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④ 物体的操作.(2)行为场所的边界场所的边界就是行为停止的地方,理想的边界是墙,阻止了相互通过的行为。隔声和视线也是场所边界的重要功能。在一些建筑空间中,常常需要进行各种分隔来限定和保障正常的活动进行。行为场所的划分,应该比行为本身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巴克用“行为场所调查〃的方法来区别不同的行为场所,其目的是为了理解一组行为之间的内部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