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五行五脏五腑五季五方五色五味五气情志 开窍其华形体 木 肝 胆 春 东 青 酸 风 怒 目 爪 筋 火 心 小肠 夏 南 赤 苦 暑 喜 舌 面 心脉 土 脾 胃 长夏 中 黄 甘 湿 忧思 口 唇 肉 金 肺 大肠 秋 西 白 辛 燥 悲 鼻 皮肤 皮毛 水 肾 膀胱 冬 北 黑 咸 寒 恐 耳及 发 骨 二阴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 ’ (一)、中医养生观念 l、救治于后不若摄养于先(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 2、中药分上品、中品、下品 3、三分治七分养 4、健康的人是一个平衡体,即精神体和肌体的平衡。人的健康,首先是精神体的健康,其次是肌体的健康。 5、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病皆自取)、 6、辩证调理,整体平衡。 (二)、中医养生调理五步曲 1、扶正(服用增健、灵芝皇、维康素) 2、调理脾胃(服用常欣卫、儿童口服液) 3、平衡阴阳(服用男仕、女仕、润红胭) 4、清理(服用海豹油、桑唐饮、红果清露、润和津露) 5、补充(钙片、润红胭、营养适、营养乐)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辩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的领域中。它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中医历来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的联系。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病机三大部分。 1、病因:即引起疾病的原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和其他病因四大类; 2、发病:包括发病的基本原理、发病途径和发病类型三项内容。 3、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可分为基本病机和系统病机两部分。 (五)、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中医认为,养生即保养生命,主要用于未病之时,包括强身、防病、延寿等三项内容。养生的原则有: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房事有节、加强形体锻炼、谨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 治疗,主要用于已病之后,是尽可能快地使疾病痊愈和减轻病人痛苦的手段。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去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七项。 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 (一)、肝一血之存库 主要功能:肝位于右胁,主藏血,主疏泄,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胆相表里。 1、主藏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