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和私有制之利弊 社会制度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态上,可以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劳动成果只能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产品没有剩余,被迫实行公有制的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都属于私有制形态。上个世纪,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一个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上个世纪末,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也随之消失,现在包括中国在内仍然宣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其政策也都像中国一样,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用“特色”来区别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和毛泽东时代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已有本质上的区别。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划分是由生产资料的属性和分配制度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形式是与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从本质上说,社会财富是由人创造的,每个人占有财富的多寡是与社会分配制度相联系,资本主义分配制度,资本家占有财富是通过资本实现的。 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共有,实行按劳分配,从制度上保证了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人民在政治上地位平等,经济上财富分配比较均匀,相差不大,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富差距,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但公有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由于实行公有制,形成产权不明晰,生产资料名义上是全体公民所共有,实际上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属于自己,在这一点上公与私的矛盾是很难处理的,大锅里的“饭”谁都想吃,而对于“做饭”的工作,及食物的来源谁都不愿意去想、去做,消极怠工、瘦公肥私现象难以避免,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活力。 资本主义社会和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实践证明,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公有制的一些弊端得到有效控制,但分配不公,形成贫富差距拉大,阶级的产生,必然引发阶级矛盾,他的直接后果,即使不引发革命,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怠工等也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资本的集中形成垄断使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对社会生产力会造成极大的破坏,连美国通用这样全球性的百年企业都要面临破产倒闭,它对生产力的破坏可见一斑。 两种所有制形式在实践中应该各有利弊,如何兴利除弊,这是摆在中国人民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完全回到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显然已不可能,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私有经济快速发展,已经产生有产阶级,如果不进行革命,私有资本是不可能消失的,两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恐怕会在相当长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