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弃父”与“寻父”:五四乡土小说与新时期寻根文学之比较的开题报告1.讨论背景与意义:故乡意识是文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乡土文学则是描写故乡与人们生活的文学类型。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文学呈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乡土固执情结,表现出了人们迫切需要以本土文化为基础进行现代化的要求。这种寻根的趋势在新时期也持续不断,以弃父与寻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因此,从五四乡土小说和新时期寻根文学的视角进行对比讨论,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中国文学的进展演变历程,也有助于探讨中国文化传承的局限和出路。2.讨论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围绕五四乡土小说和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弃父与寻父主题进行比较讨论。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五四乡土小说中的弃父:分析《家》、《春蚕》、《荷花淀》等经典小说中弃父主题的表述策略,从中探讨作者对弃父现象的态度和乡土文化认同的问题。(2)新时期寻根文学中的寻父:以阎连科的《白鹿原》、余华的《活着》和莫言的《丰乳肥臀》等为例,分析寻父主题的叙事手法,探讨文本如何建构寻根意识,以及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等问题。(3)比较分析:通过比较两种文学类型的弃父与寻父主题,探讨其共性和差异,以及背后反映出的社会文化情境和文化状况。3.预期成果:通过对文本的深化解读和对比分析,本讨论估计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探讨五四乡土小说和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异同之处,以及两种文学类型发生变化的原因;(2)揭示作者在文本中凸显的文化认同与自我认同的问题,并探讨文化传承和地域文化的限制和启示;(3)引发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承的思考,同时对于新时期文艺创作的走向和现实意义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