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教学法初探一、交际教学法实践的理论依据我国著名外语教学法专家王才仁指出: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师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维戈斯基认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学生独立工作时具有实际能力;另一个是在和别人一道工作时,在旁人协助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比实际能力高一级的程度。合作学习小组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随时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协助。所以,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在于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自主学习,其表现方式则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大量的对应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能力的动力和途径。章兼中教授在其专著《外语教育学》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的交往尤为重要,更主要的是学生之间的交往。这是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的交际化,增加用外语交往的机会,从而加速促进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进程。交际法的理论依据尚未定型,其现存的依据在于:学习外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结构形式,重要的是为了培养能力,这包含了两个既存在联系而又不同的观点。前者来自乔姆斯奎的语言能力说,后者来自海姆斯的理论,他认为语言学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能力,语法就是对语言能力的描写。这种理论使语言学习对象由形式转向了内容。海姆斯在 1971 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被认为是交际法的直接现象依据,补充了乔氏的语言能力说的不足,并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社会文化因素:1、语法的正确性;2、语言的可行性,指有些话语语法虽然正确,但人们却不那样说。如 walkonfoot;3、语言的得体性,这是指语言应适合于对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心理等因素;4、语言的可接受性,指语言适合于环境。以相互作用为原则和交际任务为目标的教学能够极大的激活语言习得机制,它要求课堂教学提供出让学生开口说话及相互交流和探讨思想的环境,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主动参与及师生通力合作。综上所述,在外语教学中,只传授系统语法知识是不够的,应将交际能力定为主要目标之、交际式教学法与结构传统式教学法比较在教学顺序上,结构教学法是:介绍新项目一操练一结合实际场合运用;而交际式教学法是:运用已知语言材料展开交际活动 f 介绍新项目 f 就个别主要的项目进行操练。结构法以语言形式为重点,进行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