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台阶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3.培育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 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育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教学重难点:1 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写法。学法指导:自主、朗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上节课,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日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 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凹凼( 烦躁( ) 尴尬( ) 阴凉( ) 卵石( ) 揩一把( ) 砌缝( ) 舀米( ) 2.了解作者: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作 家,著有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 》、长篇小说《 》、剧本《 》、《 》等。三:问题导学。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2、第 21 段中父亲放鞭炮的神情有什么特别?为什么会“露出尴尬的笑”?3、第 26 段中,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4、怎样理解父亲的形象? 四:达标训练1.指出没有用比方的句子( )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 2.解释加点的词。 (1)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仔细。。(2)间或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4.第 29 段中为什么说父亲“回来时,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五.拓展延伸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 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你能结合你的父亲的为你的家任劳任怨做出的付出说一说你的的感受吗?板书设计: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