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走进生活,提高《品社》课堂的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进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进展 ,为学生认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使学生不断丰富和进展自己经验、情感、知识、能力。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推断是非的能力。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基础性、整体性、活动性、主体性的特点。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学生参加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所以上好品社课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配合,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培育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进展”。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边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致使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品社课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前题,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主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品社课有效性的主要素材,家庭教育活动是提高品社课的有效性的重要补充。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社会性进展。 1.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前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个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性课程,与其它课程有所区别,老师在上课前,要深钻大纲,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和深广度。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出知识与品德的结合点。特别要重视思想教育内容的挖拙,弄清楚通过某个教学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思想教育,并不断地将这种教育内化,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做到文道结合,知行统一。这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学中最为困难的事情 。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知识,过程和方法,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