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安塞腰鼓第一课时1、四个场面5~13:宏伟的场面14~17:雄壮的响声18~22:击鼓的后声23~27:奇丽的舞姿2、美在哪里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D、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排山倒海,气势磅礴)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3.第二课时二、1.侧面烘托,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观众融为一体表现了鼓声的震撼力。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品析:‘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反衬出这片奇伟的厚土所生养的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强健有力。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明确: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三、体会语言美1、排比和反复(参见课文第127页)18课《竹影》3.你对课文了解了吗?(1)诵读课文,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本文为什么要以“竹影”为题?明确:本文以几个少年月下描竹影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主旨)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竹影”实际是本文的叙述的缘由;也是文章的线索,即:看竹——画竹——品竹。用“竹影”做标题,比用“谈画”或者“童年趣事”更具体、实在。(2)文中的孩子有怎样的天性?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爸爸的表现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明确:孩子们有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好奇心;爸爸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不仅精通艺术更精通教育,尊重孩子的兴趣,从兴趣中进行引导教育。爸爸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把孩子带入艺术殿堂。(3)请归纳出课文中所说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各自的特点。中国画:①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要求“传神”。所谓“神”,就是活的神气,神韵。②颜色方面: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①西洋画则看重写实,要求“画得象”,“画得同真物一样。②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几点区别(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4.根据你的预习,你觉得本节课还可以制定什么教学目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并把你在预习中的困惑大胆写出来。[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真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例:A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1、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真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例:A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B、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